廓仔溪迤邐的流至宜欣里時,已是溪的尾端,由於它歷經無數工業區以及家庭廢水的傾倒,溪水已然被污染得渾濁不堪,彷彿是一個蒼蒼的老者,好不容易流到東平橋,才匯入大里溪。而東平橋以下的部份一直到歹什橋的太平路,就是中興里。一次擁有二個大橋,且是通往台中市重要的孔道,是中興里的地理特色。

中興里靠大里溪的西半段,昔日又稱「下廓仔」。「下廓仔」一詞可能與蔗廓有關,居民以洪姓為主。日治時,因取水方便,日本人曾在此地東平橋側設立「三越株式會社」專門製造太白粉,光復後,國民政府嫄「三越株式會社」拍賣給民間經營,改名為「台灣特產公司」沖垮,從此太平與太白粉年代告別,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工廠,目 前中興里幾乎全是工廠,太平市最大的工業區非它莫屬。

除了「下廓仔」外,接近新平路的「朱厝巷」也是中興里的發源地。大約在一二五年前,家住苗栗縣卓蘭的朱媽善,舉家遷來太平向林家佃耕十一份仔的十二甲地(以灌溉溝渠為單位,什行的溝渠之間為一份仔)。光復後,在張正義任鄉長時,將蔚為大族的朱家門前小徑定名為「朱厝巷」。從此洪姓為主的「下廓仔」與「朱厝巷」各鼎足而立,彷彿上、下庄般的什分秋色。雖然歷經時代的衝擊,朱家部份子孫至今依然守著舊業務農為生,而且住家猶保持台灣原始農村模樣,為太平市留下一絲往日的風貌。

另外,在「朱厝巷」的北側,也就是新平路一七五巷的巷底附近,是屬舊地名「崎埒仔」的部份。「埒」;音ㄌㄜˋ,其意為一、矮牆;例、馬埒。二、界限;例、界埒。故「崎埒仔」是以如矮牆般的崎坡作為界線之意。據當地耆老戴祺富說:「崎埒仔」確實是早期不同族系的農戶,憑以為界的地熱。由於「埒」與台語的「路」相同,故「崎埒仔」被後來的人誤寫成「崎路仔,且錯以盥是斜坡路。

歷經時乏的變遷,「崎埒仔」現在不但沒有「埒」的痕跡,連昔日的農田也失去縱影,代之而起的是櫛比鱗次的民宅,但是在舊「崎埒仔」內,尚有一個年代頗為久遠的土地公祠,此土地公祠最大的特點是;祠內所供奉的土地公是拾自大自然的石頭,從這塊石頭裡我們可以體會得出來,在物力維艱又充滿危機的昔時,人們望神心切的苦衷。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