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

蜂毒又名蜜蜂毒素,為蜜蜂科昆蟲中華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義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等工蜂尾部螯刺腺內的有毒液體。蜂毒味辛、苦,性平,有毒。功能袪風通絡,化瘀止痛,抗過敏,降血壓。蜂毒療法(Bee venom therapy, BVT),在世界部份地區運用已超過十二世紀,主要在中國、韓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蘇聯有著臨床上廣泛的使用,而在美國只正式用在減敏作用。

蜂毒有箭毒樣及神經節阻斷劑樣作用,其作用部位在突觸處。將蜂毒2.5毫克/千克給予小白鼠,可延長環己巴比妥、水合氯醛、烏拉坦的催眠作用。蜂毒中的melittin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動和探求活動,使自發和誘發的腦電活動發生抑制性改變。蜂毒中的apamine被認為是神經毒素,它可使小鼠對各種刺激敏感,縮短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時間,大劑量可使動物死於呼吸肌麻痺。給動物注射蜂毒,可使血壓長時間降低,注射melittin可引起家兔、貓血壓立即降低至不可逆休克狀態,出現竇性心動過速、心律不整和房室傳導阻滯。蜂毒具有極強的溶血作用,它還有抗凝血作用,無論在體內還在體外,均可延長血液的凝固時間。蜂毒有抗發炎及抗菌作用,所含apamine、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具有直接抑制炎症的作用,另一些成分melittin則對腦下腺--腎上腺皮質系統有明顯的刺激作用,還有些成分本身既能刺激腎上腺皮質,又能直接抑制炎症過程。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均有抑制和殺滅作用。此外,蜂毒還有免疫抑制、抗輻射及鎮痛作用,能抑制多種植物及動物腫瘤組織的生長。

        關於蜂螯用於治療風濕病的臨床研究,首先是由LikomskiyTerc提出,然而直到二十世紀才有較多蜂毒療法(BVT)用於風濕病,並穿越整個歐洲。1934年在美國,Beck首開蜂療法(BVT)的專論。蜂毒可運用在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強質性脊椎炎、系統性硬皮病等結締組織性疾病,或用在神經系統疾病、慢性疼痛、坐骨神經痛、神經炎、退化性血管疾病、退化性脊椎病、麻痺、心臟血管疾病、高血壓、脂血症、心律不整等。蜂毒可以抑制超氧自由基的產生。

臨床上,可併用或單用活蜂螯人,或用蜂毒注射劑注射,亦可行電離子透入和蒸氣吸入;針對皮膚潰瘍、肌肉疼痛和關節腫痛等,還可以製成軟膏局部擦用。

        注射法:蜂毒注射劑0.1毫升(含蜂毒1單位),每日皮內注射一次,每隔1~2日增加0.03毫升,至增加到0.5毫升為維持劑量,每療程總劑量為5毫升。完成每個療程後休息3-4日繼續下一個療程。蜂毒有毒,首次注射前應做過敏試驗,無過敏反應及次日尿中無蛋白、糖出現可用。凡肺結核、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肝、腎疾病及對蜂毒過敏者均應禁用。兒童與年老體弱者慎用。

蜂毒能引起毒性反應,蜂螯機體後,局部可引起疼痛、起泡、灼熱、浮腫等炎症反應,能傷害血管內皮,而致內臟出血,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產生降壓。發生陣發性痙攣及強直性痙攣,最後麻痺、呼吸停止而死亡。一般健康人接受10只蜂螯,只能引起局部反應;如受200-300只蜂螯可使機體中毒,出現心血管功能廣泛雜亂狀態,如呼吸困難、面色青紫、心跳加速、抽搐、麻痺等;如同時遭受500只蜂螯,則可導致死亡。

http://www.beekeep.com.tw/doct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