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螫針

  蜜蜂工蜂的螫針市產暖管退化形成,位於腹部的末端。平時收於內部,螫人或攻擊時伸出。螫針由兩跟一側帶有倒刺的細針、一根針鞘構成,中央呈管狀,毒液油管中送出。當螫針刺入人體後,由於兩根針的相互收縮,使螫針慢慢滑入皮膚內。螫針後方連有毒囊,囊內有毒液。剛羽化的年輕蜜蜂毒液較少。

  蜜蜂的螫針與其它的有螫昆蟲不同,螫人後因倒鉤作用,會使螫針連毒囊一并拉出蜜蜂體外,蜜蜂因失去螫針於一兩日死亡。螫針和毒腺留在皮膚上,繼續抽動達30-60分鐘,不斷放出毒液。因此,被蜂螫後應立即把螫針及毒囊用小鉗子拔除或用名片等紙片自側面刮除,,千萬不要在拔螫針時又把毒液擠入體內。

  毒液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質及縮氨酸的混合物,有Melittin,透明質酸脢,磷脂脢,酸性磷酸脢及組織氨等。毒液中的某些成份是警告費洛蒙,會引來其它蜜蜂並發動攻擊。

  人們對蜂毒的反應可分三個等級:

  1. 局部反應:繼續腫脹數小時,腫脹部位發紅、發養,延續數天。 

  2. 系統性反應:被螫後數分鐘會發生起疹、氣喘、作嘔、反胃、腹痛及婚暈等反應。 

  3. 過敏性反應:被螫後數秒鐘就發生呼吸困難、作嘔、昏暈、血壓降低等反應,或引起休克致死。 

  蜂螫後各種反應因人而異,友人被蜂螫後會逐漸產生抗性、螫得愈多抗性愈強,漸不起反應。有9人反之。有人被蜂螫一針斃命。也有一人被螫最多2243針仍然存活的紀錄。
  【文章資料摘取自養蜂學,何鎧光 安奎 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