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劍,在中國社會意識型態裡存有極為特殊的地位,形而上者象徵著浩然之氣,因而友人用其趨鬼、避邪、鎮宅;形而下者則為隨著君臣將士東爭西討、建立功業之兵器。陳芳妹於《院藏兵器概觀》前言中載:『多少戰爭英雄如今皆已灰飛煙滅,被東去大江浪花所淘盡,唯讀兵器能留下戰爭的痕跡,訴說著人類如何進其智慧,發展兵器自衛並且相殘的歷史故事。』此話正道進兵器之實用性質即象徵意義。唯兵器範疇浩瀚無限,冷兵熱氣不勝枚舉,今吾等單以刀劍為深究之標的,乃植因於劍為『百刃之君』,刀為『百兵之膽』之故。

 

 

戚家軍刀↑

斬馬刀↑

 

何謂刀

 

《釋名、釋兵》載:『刀,到也,以斬伐到期所擊之也。』,《說文》:『刀,兵也,象形也。』《國語•魯語》載:『中刑用刀鋸。』,《注》曰:『割用刀。』,《段注》:『刀者兵之一也。』《玉篇》:『刀所以割也。』皆可知刀為古兵器之一種,以切割為主;因此《中文大辭典》:『刀,兵器也,為斬削刻割之具。』最為完整。然刀有長柄、中長柄、短柄之分,今所探討者,乃專以俗稱『單刀』之短柄刀為主。

 

 刀,又稱『百兵之膽』,係強調其威猛標悍之精神;主砍劈,可攻可守,靈活犀利,無論是戰場廝殺、或習武格鬥、或行呂防身,皆可發揮巨大功能。因此有『捨命單刀』、『刀走黑(黑為毒之意)』、『刀如猛虎』等說法。

 

 今吾人所知之中國刀皆為微彎、刀末梢大、帶尖、單邊開刃之兵器。據考古學推斷,中國人早再舊石器晚期以有石刀出現,後陸續有骨刀、角刀、陶刀等出土,其主要用為生產工具,兼具防禦野獸甚至守獵之用。

 

殷商時期,已有隨身攜帶,2040㎝上下,專作兵器之銅刀,刀身成弧形,曲刃,環首。進入周代,石、骨,鉛、錫、銅等之複合刀具備廣泛使用,製刀技術更加精良,如吳刀、鄭刀等。時至漢代,刀以取代劍,成為戰場上主要之短兵,著名之『環柄刀』,刃直、厚脊、短柄、長一米上下、開單面鋒,殺傷力大,《史記•匈奴列傳》即有記載:『其長兵則弓失,短兵則刀埏。』是為證明。至此而後,刀漸成為帝王、戰將隨身配掛之護體、裝飾物品,甚至成為皇帝封賞重臣之信物,如漢武帝賜東方朔『鳴鴻刀』;漢章帝以配刀賜陳留太守馬嚴等。此時中國境內除江南及西北民族用刀為彎刃外,其餘地區之刀制,幾乎全為直刃長刀。魏晉南北朝時,東晉始用刀鋒承前銳後斜形狀之長刀,刀尖漸較刀身寬,但仍為直刃。唐代刀制,傳循漢代,並無多大改變。時至宋代,刀制多元,短柄刀出現突破性改變,不在是直刃,而呈孤曲狀,刀頭變寬,厚脊薄刃,堅固沈重,盤狀護手,至此而後,中國刀制幾以其為主流。

 

明代受人入侵影響,刀制、刀術皆為之改變。軍隊大量改用『雙手帶』長刃刀,而即便是單手柄刀具,亦以『苗刀』形式為刃身,除柄與刃身相連 之孤度不變外,其餘與歷代大異其趣。清代佩刀,其形制受明代影響,部份仍沿用傳統寬頭、尖鋒、彎刃刀,唯裝飾則較歷代華麗許多。

 

歷代短柄刀形制極多,依各類史籍記載者即有:手刀、環刀、長刀、腰刀、佩刀、短刀、鬼頭刀、大板刀〈太平軍專用,重十二斤〉、響環刀、象鼻刀、苗刀、戚門刀、乾隆刀、貝勒刀、吳鉤刀、九環刀、砍刀、馬刀、雙刀、燕翎刀、子母刀、雙手刀、破風刀、柳葉刀、燕翅刀、朴刀、直背刀、雲頭等之多,但在結構上,仍以刀柄、護手、刀刃三部份為主,而刀鞘、袋亦為攜行時不可或缺之物品。

兵器展上的各式長鎗↑

兵器展架上的各類刀具↑

 

 

刀柄:指手握之部份,《中文大辭典》中引《班固與竇憲》:『令賜固刀把曰,此大將軍少小時所服。』,又引《丹鉛總錄》:『得此刀柄。』,因此又稱『刀把』。又細分為:後鼻、環、莖、套環四部份:

 

(一)  後鼻:為固定全刀之螺絲,又稱『』;一般多為可調整式,若柄刀一體成形,則無此設備。質材多為銅、鐵等金屬;上鑽有小孔,係穿細鋼棒以旋緊握柄之用,部份刀具卻於此繫綁『血禪』,或另加銅環繫物。按:『血禪』一般為較厚、較硬之綢料,多繫有二至三塊;國術武刀花用,則顏色較為鮮明多變;其長度以對角與刀長度相等為原則。古代血禪則並非專為裝飾而設之布塊,乃為插拭刀上染血之實用工具也。又稱『刀彩』、『刀衣』、『彩布』或『刀袍』,多為鮮紅;據聞,古人出征時乃繫以白色『血禪』,返國時若已沾滿敵人鮮血,正表示其戰功彪炳,為榮譽之象徵。

 

()環:又稱『刀頭』,古時常因刀頭有環,『環』『還』同音,於是常以刀頭隱喻歸返之意,如《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趙洞庭寄所思詩》:『書中自報刀頭約,天上三看破靜飛。』、《漢書•李陵傳》:『立政等見李陵未得私語,及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還歸漢也。』等語皆是。

實指刀柄底端突起部份,如《宋書•胡藩傳》所載:『以刀頭穿岸,少容腳指。』、《杜甫•後出塞詩》亦有:『千金買馬鞭,百金裝刀頭。』之說。形制極多,有:圓鐏繡球刀環、福到環、壽字繡球環、圓鐏環、八掛環、獅頭環、白玉卷尾環、環狀環、丹漆卷尾青玉環等。

又稱『柄首』、『刀首』、『刀座』:有作為調節全刀重心之用途(與刀尖輕重成正比)質料多與護首相同,以求整體美觀。環上多見精雕縷刻,崁珠鑲玉,極盡華麗之能事,唯實用性之軍用刀除外。或陰刻單位、家族名號,以示區別或威嚇。又由於環部較後鼻大,血禪繫掛其上較為方便,因此大都將繫帶孔()置於環上。

 

()莖部:指刀上供握持之最主要區位,有單、雙手莖之分。前者長約15㎝上下,除清王室有以玉材或角質為材外,其餘則多以木材或竹片作成;有直莖與曲莖兩種,又有圓莖、扁莖或長方莖之分。為方便握持,有刻指位者,有以各種皮革包裹者,有以棉繩、絲帶或金屬絲纏繞者,有一體成形上陰刻紋路者,有陽刻連續環狀物者,亦有加釘金屬花釘者,不一而足,但多能以實用為優先考慮。後者長約25㎝左右,大都較為簡潔,以原木料為主,且以橢圓形直莖居多。莖上鑽有一小孔,為征戰時貫插竹籤,以確保牢固之用,平時則穿繫劉蘇以為裝飾。

 

()套環:簡稱『莖』或『銅()套』,為莖與護手間之環套式墊片,有增加牢固與美觀之用。造刀者多在其上精雕圖紋,使之與護手連成一體,往往有絕世之作。

 護手:又稱『刀格』、『刀鍔』或『刀盤』,只裝製於刀身與莖間之盤狀金屬物,應以保護持刀之手為其主要目的,裝飾美觀應為其次,但卻見歷代名刀之護手造形,千奇百怪,可謂名家工藝美術盡在其上。常見者有:蘭花紋、透雕、錯金如意、雙龍搶珠、鎏金龍紋、活動龍紋、荷花銅質、文武、雙角、鎏金雙龍搶珠圓形、圓稜、雙龍抱柱、四角盤座等等。亦因如此,方為歷代收藏家流連於古刀之美之重要儲元。

盤形樣式頗多,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花瓣形、八卦形等;形制亦多,有單一片狀、盤血池之盤狀、實心造形等樣式、質材雖然多元,如:純銅、青銅、其他合金銅、鎏金、鋼質、生鐵等,但多能以『功能』為取向。

 

       刀身:指刀有刃、尖或真正具有攻擊力之部份。質材品類頗多,其中以折疊鍛鋼、花紋鋼、熔合鋼、包鋼等複合鍛造鋼材為優。又分顎、刃、背、尖、面五部份:

()刀顎:又稱『截銅』、『』或『套片』,為介於刀身與護手間即刀根處之金屬物,有增加刀身與刀鞘間摩擦力或防止血液流入莖內,以及刻寫名號、圖紋之用。有顎之中國刀制並不多見;質材多與護手相同,形制變化仍多,有:金龍吐信、浮雕龍紋、陰雕錦紋、素面雲團、太極、日月紋等。

刀顎附近多為製刀者或主其事者名文之處,或刻造刀時辰、刀匠名、刀名或製刀意義、目的等,而多以陰刻為主。

()刀刃:指刀身銳利的一側,《周禮•秋宮、掌、掌斬殺賊諜而博之注》:『殺以刀刃,若今棄市也。』、《莊子•養生主》:『刀刃若新發于硎。』所指即是。或稱『刀鋒』,《黃庭內景經•齒神崿峰•注》:『牙齒堅利,如劍鍔刀鋒。』、《述書賦》:『善草則鷹搏隼擊,公正劍鍔刀鋒。』皆是。

一般開刃法亦有兩類,依用刀者之需要處理。一為斧頭式,適用於砍劈硬物;一為銳角三角形(嘴式)全開刃式,適用於切、割、削劃,古代軍事用刀多為前者。

()刀背:指刀身上無刃鈍厚之一側,《南史•梁邵陵王綸傳》有載:『賊以刀背毆其,俊色不變。』又稱『刀脊』,如《北齊書•方伎傳》上載:『以柔鐵為刀脊。』,而《袁宏道•游天門關詩》上所載:『粘壁行刀脊,下視深無底。』更將其隱喻化。

有些刀制之刀背亦有開刃,如清代滿人腰刀、和刀皆近於刀尖處開雙刃,元代騎兵將官用滾珠腰刀,刀背開刃長達三分之一,更是犀利非常。

()刀尖:指刀之最稍端,刀匠研磨技術之良陋,幾乎可由刀尖得知。因磨製時,尖端最易過熱脆化,因此要能銳而不脆方為上品;又刀尖為視覺行進路線之焦點,其是否勻稱流暢最容易被察覺。而刀尖角度是否正確,又直接關係著刀之犀利程度,由此,其重要性應可得知。歷代刀尖形制頗多,有柳葉尖形、寬口收尖形、尖刺形、圓形、雲團形、直脊彎刃形等等。又有於刀尖上磨出所謂『截頭』者(即磨痕與刀身其他部位不同),俗稱『刀帽』,除能增加犀利感外,並有美觀之效。

()刀面:指脊與刃間之縱深,上多半呈現折疊鋼之花紋或刻有血溝。血溝又稱血槽,有單槽、雙槽及多槽;用為殺敵時之放血功能、增加揮刀時破空之聲以助威、增加刀身之流線感以及彌補製刀時,曲線無法拉勻之缺陷。

 

刀面拋光或美化技巧,多為刀匠不傳之密。《崔國輔•從軍行》載:『刀光照寒夜,陣色明如晝。』,《張蠙•錢塘夜宴留別郡守詩》中又載:『屏閒佩響藏歌技,幕外刀光立從官。』,皆說明品刀、鑑刀第一眼,極在刀光中,足見其重要。

刀鞘:指裝刀之硬套,《蘆照鄰•劉生詩》:『翠羽裝刀鞘,黃金飾馬。』:又稱『刀室』,如《說文》謂:『刀室也,按:刀室所以護刀,漢人曰削,俗作鞘,一也。』《史記•春申君傳》亦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宋史•蕭服傳》又記:『視其刀室。不與刃合。』皆是。另《小爾雅•廣器》有曰:『刀削也。』因此,又稱『刀削』。

刀鞘為佩掛時在視覺上佔有最大空間之部位,極其顯眼,因此,製刀匠皆竭盡所能力為其裝飾。鞘上裝具大部份為:鞘口、佩帶、鞘身、護環、鏢五部份。其中鞘口、護環、鏢,多以『四』為基數,取『四絕』之意,代表刀之威盛霸氣。

(一)  鞘口:位於刀鞘進出口,與護手經常碰撞,因此,多以金屬材質作成,防止其崩裂。配合刀制,造型多變,有精雕空龍紋、龍形陽紋、鎏金錦紋、日月共明合金銅、鎏金素面等,亦有鑲金銀珠寶者,華麗異常。

(二)  配帶:指將刀掛於身上之絲帶;有以各類貴金屬製成,也有以一緞帶、棉繩繫掛,帶上多裝配一寶石或蜜蠟,以為塞入腰帶方便佩掛之用。蜜蠟中穿一孔,將絲帶穿過後,繞其半圈,再穿入小孔,如此即可依需要調整佩掛位置。

(三)  鞘身:多以木質為材料,也有以鋼質、漆器、竹材、青銅、硬皮革等制成,但若以金屬為材,多以木料或布料再做一內鞘或襯底。以保護刀刃,避免磨擦刻損。木質則多取黑檀木、柚木、花梨木、紅豆衫或梧銅等軟質木料,外包鮫魚皮、馬皮、蟒皮等皮革或油漆製成。

(四)  護環:擁有兩大功能,一為保護刀鞘,以防其崩裂;二為繫綁佩帶之用,因此又稱『帶環』。大體分為三種類形:上下護環分開以佩帶相連者、上下護環相連者以及單一護環者;其中第三類大都以鞘口作為上護環。

質材幾乎皆為金屬,有素面純銅、有純銅精雕花紋、有空精雕紋、有荷花、牡丹、睡蓮形式、有有錯金、鎏金或鑲崁珠玉者,以清代作品最為華麗。

(五) 鏢:又稱『鞘端』,指刀鞘尾端收頭用之金屬套件。亦有保護刀鞘之功能,使其不因常與地面牴觸而崩裂,質材多與其他裝具相同以求齊一美觀,造型則變化極多,有與鞘口相互呼應配套成形者,如:日月共明形;有與鞘口、護環三位一體者,如:福祿壽型、八仙過海型、八子戲春型等;也有單獨成型者,如:素面雲團形、方形、橢圓形、魚鱗形、銅質挖花等。

刀套:平時收藏或移送他處時,為防止因碰撞而傷及刀體外觀,或為增加刀具之尊貴華麗感,而將其裝置於木製錦盒或絲綢布套中。上述之保護用具即稱『刀盒』或『刀套』;質材品類繁多,製作皆極為精美。

而目前國術中一般演練刀術套路運動用之單刀,則不開刃,長度以演練者直臂垂抱刀時,刀尖不低於耳之上端為原則。其重量(含血禪),男子不得輕於0.7公斤,女子不得輕於0.6公斤,少年兒童則無限制。

看完了刀的構造介紹後,去看看寶刀的一些資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