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沿革  ||  製作過程  ||  展覽室  ||

一、鼓身(即鼓桶,又稱共鳴)

鼓身材料採省產楠木依鼓面直徑取材,為防變形,材料須乾燥後再使用。鼓身的取材需鼓面直徑的大小來裁定鼓面尺寸小可以取原木,直接鑿成鼓桶,共鳴效果良好,鼓面尺寸大先裁取若干木片,鉋削成為內緣斜小,外觀漸大的彎片,再將彎木箍合成桶。

 
 
 
 
 
 
 
 

二、製鼓膜

鼓膜製作首重削皮,通常取材於牛皮。取生牛皮,裁成所需大小的圓塊→以熱水略燙→浸泡冷水→去毛→削牛皮【去除牛皮內面的脂肪層約剩1公分左右,成表皮勻整,內薄外厚的牛皮】→於邊緣打洞→串麻繩→上釘子。

四、擂鼓(踩鼓)

鬆弛柔軟鼓皮、試鼓聲調鼓音以鼓搥擂打鼓面,以鬆弛柔軟晒的乾硬的鼓膜;如果是大面鼓,則需人至鼓面上輕踩,一面試試鼓音調整繩子的鬆緊度,調出滿意的音質。

三、蒙鼓〈繃鼓:即鼓身與鼓
         膜結合的過程)

在木質馬凳上下各放置依墊板和橫木→將鼓桶和串上下各放置依墊板和橫木→以三個繩圈套在另一根橫棒→用粗繩將上下二根橫棒連接拉緊→慢慢轉動橫木,使鼓皮密接在鼓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