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代

二○年代

受婦女解放運動影響,女性撤除軀體的藩籬,服飾由拘謹的維多利亞時代款式徹底解放,部分婦女在穿著打扮上更是逐漸趨向男性化,短髮、長褲一一出籠。服飾方面,旗袍雖然在民初即有人穿著,但是不普遍,到20年代以後才逐漸流行,到了30年代則大為風行。

從 20 世 紀 20 年 代 至 40 年 代 末, 中 國 旗 袍 風 行 了 20 多 年, 款 式 幾經 變 化, 如 領 子 的 高 低、 袖 子 的 短 長、 開 衩 的 高 矮, 使 旗 袍 徹 底 擺 脫 了 老 式 樣, 改 變 了 中 國 婦 女 長 期 來 束 胸 裹 臂 的 舊 貌, 讓 女 性 體態 和 曲 線 美 充 分 顯 示 出 來, 正 符合 當 時 的 風 尚, 為 女 性 解 放 立 了 一 功。 

青 布 旗 袍 最 為 當 時 的 女 學 生 所 歡 迎, 一 時 不 徑而 走, 全 國 效 仿, 幾 乎 成 為 20 年 代 後 期 中 國 新 女 性 的 典 型 裝 扮。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當 時 作 為 領 導 服 裝 潮 流 的 十 里 洋 場 中 摩 登 女 郎 (  記得國中課本中的"摩登狗兒"嗎 ?  )、 交 際 名 媛 影 劇 明 星 等, 在 旗 袍 式 樣 上 的 標 新 立 竿, 也 促 進 了 它 的 發 展。 自 30 年 代 起, 旗 袍 幾乎 成 了 中 國 婦 女 的 標 準 服 裝, 民 間 婦 女、 學 生、 工 人、 達 官 顯 貴 的 太 太, 無 不 穿 著。 旗 袍 甚 至 成 了 交 際 場 合 和 外 交 活 動 的 禮 服。 後 來, 旗 袍 還 傳 至 國 外, 為 他 國 女 子 效 仿 穿 著。


服裝在在20年代初期,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太大差別,隨後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像原本那麼寬。到了20年代末期,因受歐美服飾影響,旗袍式樣有了明顯的改變,腰身緊縮,長度縮短,比以往更為合身,適度的展露女性曲線及腿部的美感。民國18年,政府曾制定「服裝條例」規定,女子服飾有兩款:一為藍上衣、黑裙,另一為藍旗袍。從此旗袍成為我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服裝。

 

三○年代

整體而言,此時期婦女服裝的特色,一般仍以旗袍為基礎,再進一步在領、袖等部分採用西式服裝的裝飾方法,如荷葉領、開叉袖等。

三○年代

 

四○年代

國內則由於長期陷於戰事中,生活物資困難,加上共產黨社會主義抬頭,更無暇顧及流行,一切以簡單方便為主要訴求。連在30年代大為盛行的旗袍,從40年代起,式樣變化也趨向緩慢,衣長、袖長均縮短,領子也放低,並省略許多繁瑣裝飾,符合簡潔、輕便的原則。抗戰期間,一般民眾普遍穿著細藍棉布所做成的衣服,陰丹士林布袍因耐穿不易退色,一度極為盛行,更被流亡學生所喜愛。
若將鏡頭轉向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整體流行風格又不一樣了。清末移民台灣的人民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都來自閩、粵兩省,可以說,台灣婦女的服飾風格係由沿襲家鄉穿著的大傳統中,再逐漸演變成一種地方風格。日據初期,日人雖對台灣同胞施行同化政策,但對穿著並無嚴格限制,到了日據後期,由於對日抗戰開始,日人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才強制規定台灣人必須改穿西式服裝、以及和服。到了此時期,台灣正當被佔領的末期,40年代末期又逢國民政府遷台,受到日本與大陸兩方面流行的影響,顯現出中日混合風的流行型式,也是別具一格。

 

 

五○年代

台灣因處於戒嚴時期,社會經濟又充滿困難,一切趨向保守,再加上缺乏流行資訊,只能從電影明星身上一窺流行的風貌,以致流行的風潮傳播較慢,基本上以「恰如其分」來形容最符合當時的流行精神。
大陸婦女帶入旗袍式樣,由於強調曲線美、缺乏機能實用性及價格偏高,台灣一般女性不太能接受,以致旗袍逐漸演變成階級及身份的象徵。而台灣大多婦女則仍保留日據時代的穿著風貌,大多以西式連衣裙為主。50年代的台灣家庭,物質生活並不富裕,在生活壓力下,女性比較無暇妝扮自己,只有在婚事喜慶時才會略作妝扮。當時訂做服

飾的風氣頗為盛行,講究自然小巧的肩線,強調胸線及腰線,最常見的是以傘狀的摺裙搭配素色上衣,玲瓏凹凸的體態,配上有菱角的皮包、細跟的高跟鞋、絲巾,一頭赫本式的短髮,便是當時最流行的風裝。

 

六○年代

六○年代

60年代前期基本上是傾向簡明、變化少的風格,以長度及膝的長裙烘托女性高雅的風姿,到了中期以後,流行風改變,短的不能在短的迷你裙興起並席捲到全世界。

此外,也出現了叛逆、頹廢的「反流行風潮」,以嘻皮裝、破損退色的牛仔褲及不化妝等型式,追求物質文明以外的心情解脫,代表一部份族群渴望反璞歸真、崇尚自然和平的心態。這也造成了披頭四合唱團、阿哥哥舞成為流行主導,風靡了青春族群的現象。也因此,當流行評論家歸結當時流行的特色,一致認為「青春」是60年代的最大特色。60年代初期,台灣女性還流行高腰的公主線條服飾,接著流行活潑大方的褲裙,迷你裙,引發全世界迷你

狂飆,台灣地區也被捲入風暴中,之後,又有富懷古情調的迷地〈mid〉或迷嬉〈maxi〉、喇叭褲裝、低腰短裙....等。

七○年代

國內在面對種種衝擊下,提出自立自強及勤儉建國的口號,使得流行強調反璞歸真,服飾開始走向輕便搭配,上衣一般以大翻領緊身花襯衫、合身剪裁的外套、套頭羊毛衫為主,而下半身則延續60年代末期的喇叭褲、矮子樂打扮。在樸素中透露著輕靈,整體造型呈現俐落、帥氣與自然。

七○年代
八○年代

八○年代

八○年代的許多女性刻意塑造自己成為男人般的女強人形象,如高聳的墊肩、剛硬線條、中性色彩的套裝等,以強調權威與專業。整體而言,由於趕流行的心理作用,許多人認為唯有走在時代前端,才足以顯示自己的身分地位,因此,流行被當作是一種身分地位的表徵,求新求變也成為此時期的特色,流行轉換的速度很快,幾乎沒有一種流行可以持續兩年。服裝的設計風格也有很大的轉變,不再只是一種樣式,而是走向多樣化的多元時代。

 

九○年代

90年代初期局勢的動盪不安,導致人們心理產生不安全感,對未來充滿未知的恐懼,為了找尋維持生命和諧安定的力量,不免懷念起過去美好的時光,導致90年代初期每一季的流行受此影響,紛紛以20年代的流行特色為懷舊主題,流行吹起一股復古風。
也由於人們對流行變化的興趣轉淡,原本的流行體系受到考驗,流行不再是設計師登高一呼,大家便趨之若鶩,而是持久的流行、個人風格的建立,亦即透過個人的意念自行搭配組合,以呈現個人的獨特風格。
各種流行服飾已與歐美同步,無論是進口服飾或國內設計師的作品,都以質感及簡潔的線條剪裁為主。

>>感謝蔡小妹熱情幫忙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