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廟的藝術 三峽祖師廟以石為基,以木為頂,以木刻、銅和石雕為其裝潢,形成一座「東方藝術殿堂」。祖師廟之藝術價值在於藝術家的理念參與和指導,在於雕刻中可見歷史之真、傳統工藝之善、精雕細琢之美。走近三川門,其木刻精細繁複,叫人目不暇給。屋簷下便有色彩繽紛的「網目」,長條形且醒目的「壽樑」、三角狀的「雀替」、直立的「豎材」,以及狀如懸掛的「吊筒」。三川廳內則有如蜘蛛結網的「藻井」,振翅翱翔的「飛鳳」。此外,尚有東門廳的「獅座」、「水車堵」。每一木刻皆引經據典,取材自民間傳說,以檜木和樟木為材料,漆上底漆再貼上金箔片,功夫極其細膩。 銅塑計有十幅大門神、八座銅神、四幅大型浮雕。在前殿的大門上鑄有陳奇、鄭倫二將;兩旁則是四大金剛,分持劍、琵琶、雨傘和蛇,象徵「加冠、進祿」,左邊大門鑄有「簪花、錦簇」。是臺灣廟宇中首創採銅塑來裝飾,獨樹一格,有別於一般廟宇的平面繪畫方式。 廟內石雕之多,為全省之最,其雕刻之精神亦為中外所罕見。石柱預計完成時有五十五對,每對的圖案、取材、刀法、表現都不一樣,石柱上的書法更囊括了各朝代的字體,大篆、小篆、隸書、行書、草書等一應俱全。 「百鳥朝梅」柱以「水磨沉香法」表現。在枝椏盤錯,花朵盛開的梅樹上,刻著百隻形態各異的鳥,或展翅高飛,或凝駐枝頭,無不巧奪天工,栩栩如生。
正中央龍柱名為「雙龍鋒劍金光聚仙陣」及外側龍柱「雙龍朝三十六關將十八騎」,以「剔地起突法」透刻深度達三、四層,內有八角柱、雙龍抱柱,刻劃的龍口含珠、龍鬚、龍鱗歷歷可見,神情活靈活現,一氣呵成,手工之巧妙,無與倫比,是石柱中的上品。 以「內枝外葉法」雕塑的石壁三國故事、立體雕刻的石獅迎客等等,每一琢一磨,生動鮮明,都是匠師的創意、巧思和心血。走入這座富雕刻藝術的寶山,過眼的歷史人物及花鳥百獸,在工藝師之手工傳承下,輪番上演。我們帶回的豈只是雙手撫摸過的寶物形象,更多是心靈上真善美的感動。 一般的廟宇除了雕刻,尚有彩繪;而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則以雕刻來代替了大量的彩繪,固然,在其色彩上的表現較為黯然。但是,人物故事在雕刻的立體感表現下,展現出生動的風貌,就像一齣齣戲在演出一樣,這是彩繪所望塵莫及的。 石堵上雕刻的花鳥畫及石柱上的對聯都是出自名家的手筆,而且數量很多。 採用銅雕作為裝飾,亦是首創,都是李梅樹教授及其學生的作品。不拘泥題材的選擇,雖然使得祖師廟的建築龐雜、風格無統一性,但這卻是三峽祖師廟獨有的特色。從前殿石階開始,地面、牆壁、廊柱全用石頭砌築而成,是一座以石為基、以木為頂的廟宇。 五門皆為銅門,前殿正門,並列哼哈二匠(鄭倫和陳奇),兩邊則為四大金剛,代表風調雨順;前殿東廳銅門取意加官、進祿,西廳乃簪花、錦簇,代表榮華富貴。 石柱、銅柱數量之多,冠於各地寺廟。全部完工後,總數將可達到一五六根。 而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廟最大的特色,是在於雕刻方面的成就,全廟的建築精神,完全移植於木刻、銅塑和石雕三方面上,以下就分割加以探討。在台灣廟宇中首創採用銅塑來裝飾,由李梅樹教授指導藝專的學生來完成。而銅塑的題材,包括了「孔子問禮於老子」、「精忠報國」、「木蘭從軍」、「臥薪嘗膽」、「蘇武牧羊」、「田單復國」等歷史題材;尚有三川門之門神「哼哈二將」陳奇和鄭倫,五門左邊為簪花錦簇,右邊為加官進爵,分別象徵著榮華和富貴;中殿祖師爺的部將「四大家將」護衛在兩側,「四大天王」則護衛東西廂房,分持劍、琵琶、雨傘和花狐貂,代表著「風調雨順」。兩側廂房外壁的水車堵亦都以銅來浮雕,故事題材多有關佛教,此外,還有中殿階梯下的銅獅子及廂房的銅製窗櫺。
長福巖最特殊的就是十幅以銅製而成的門神,令人望而生畏,別於一般廟宇平面繪畫的木門,而獨樹一幟,其實當年李梅樹教授在主持重建工作時,曾計畫以木門來雕飾,而且連材料都準備好了,但後來,南部地方有一廟宇因知悉祖師廟將用雕飾木門來做門神,於是就先祖師廟一步把門做好了,李梅樹教授前往觀察後,發現木門所表現的效果不好,再加上製作粗糙,反而破壞了整體的美觀,所以李梅樹教授便放棄了木門的構想,改以銅塑,是一般廟宇所罕見的題材。銅雕不僅作為裝飾,且作為結構組件,從過水廊開始採用銅柱(都是花鳥柱),因翻砂效果,銅柱不是很細緻,但仍有其高雅而獨特的風格。 可惜當我們到三峽參訪祖師廟時,過水廊的銅柱己經全部拆下,換成青平石柱。據說當時採用銅柱的原因是石材短少,因銅門的成功,而臨意起意用銅柱代替石柱。無緣見到台灣廟宇中唯一的銅柱,只覺新來的青平石柱放置在過水廊上,令人感到礙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