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源流

1.   宗族歷史意義

宗祠俗稱「祖厝」,亦稱「家廟」、「祠堂」,源自於商周封建法制度

,是各姓氏奉祀其祖先神位的一種傳統式建築。漢唐以後,百姓興建宗祠祭

祀祖先的風氣才漸開。

2.   宗祠價值定位

宗祠抬樑式瓜柱斗拱托木與樑柱的結合,精巧紮實表現傳統建築匠藝的

精湛慧;匯集民俗心理願望的大成,是閩南傳統建築的精華,更是中國傳統

建築極需保存維護的對象。

3.   先民開拓史實

陳氏姓源,出自媯姓。根據「姓纂」記載,周武王即位,求虞舜後

裔,得媯滿,封之於陳,其地本太昊之墟,稱為胡公。史記陳杞世家有云;

舜為庶人,堯妻之二女,居於媯也,其後因為氏、姓媯氏。胡公滿傳二十六

世至媯軫,後來做了楚國丞相,初封為穎川侯,稱為陳氏胡公滿的四十七世

孫陳寔(今做「實」字),做過東漢太丘長、相傳在南朝陳宣帝太建元年(

西元五六九年)被追封為穎川侯,故陳氏多半奉陳寔為穎川始祖。穎川郡,

範圍在今河南省中南部一帶,因穎川通過其間,郡乃以水為名。胡公滿六十

世孫陳忠,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登進士,官太子太傳因與李林甫不合,

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西元七三六年)遭譴被謫入閩,世稱其為開閩始祖

。宋朝靖康之亂,中原陳氏更多避難南遷,而浯洲陳先民,又在往後數朝,

陸續由漳、泉一帶移入,分居各村落,綿延繁衍,人口眾多,蔚為金門第一

大姓。經過最初數百年的慘澹經營,陳氏聚族的村落,粗具規模,為了發揚

中國人慎終追遠及不忘根本的精神,裔孫們開始在各聚族之間興建陳氏小宗

,以為春秋祀典之所。

4.   總祠籌建始末

光緒二十六年,我陳氏族人共識要在後浦官商匯聚之一總祠,並由裔孫

佐才等六位先賢主持其事。購置了前清右,營衙署址一地,乃拆屋整地準備

興建大祠堂,時值光緒廿十八年十月。後來先賢佐才等六人接續籌募建祠經

費,到了光緒三十(民前八年、西元一九零四年)動工興建,為了使籌建工

作得以順利推展,即依當時各房裔孫人丁多寡,分成十三股,此即「十三股

」一詞的由來。經六年的鳩工村,召匠興築,於清宣統二年(民前二年、西

元一九一零年)終底於成。後人為感念前人締造之艱辛,特在稍後增建的東

廂房設立了一間「陸位廳」,予以供奉;而高懸在前廳門額的一方木匾「浯

江陳氏祠堂記」,亦正是建祠大功臣先賢佐才所誌錄留下來的。

穎川堂正廳又名「忠賢祠」【係採下坑(今夏興)派下九世祖陳顯於明燕王

靖難時任北京直隸州知州,為官忠藎不二清雍正特頒「忠臣」匾,欽旌忠烈

之志的名義興建,一則表彰先賢,再則惕勵後進族人】。

5.   歷史重修略記

民國五十二年,族人想出了一套孳息的方法,即將東廂改為市樓,按屋

收取租金,以為宗祠保養維護之資。民國八十六年現代聞人陳重光捐資興建

石雕牌坊一座於宗祠前入口處,石材及雕工均取自大陸,紋飾雕工細膩,氣

勢巍峨壯觀。

6.   祭祀活動

金門陳氏大宗祠自建祠即為十三股輪流籌辦宗祠祭典事宜。宗親雖分居

本縣各村里,但皆一脈相承,惟后浦股情形特殊,因后浦係縣城所在地,工

商百業雲集樞紐,組成的會員除了來自全縣各村里、又包括大陸各省市寓居

本縣者,職業有士農工商等社會各階層,實為總會宗親。關於祭祀金門陳氏

大宗祠係定於農曆正月十八日及十月十八日舉行,而各股春秋兩祭則定於農

曆清明節及冬至,因此與各股均不抵觸。十月間的祭祖,只有宗親會的理監

事參加執事,正月十八日規模就相當大,全金門各股代表都與會參與。陳氏

先世系出舜帝,舜在中國上古史中,以孝感動天而傳聖名,本木水源、數典

不忘,因此裔孫們「奉天孝思」觀念非常濃厚,每年春秋祭祖之日,各族宗

長率子孫向先人膜拜,除了表達慎終追遠的無盡孝思外,也藉此機會增進宗

族的情感交流外,促進團結互助合作的精神。

7.   聯登科甲勳業

宗祠的匾額有如一個人的榮譽勳章,增輝宗祠的氣氛,本宗有曾祖、曾

孫、父子、叔侄、兄弟同登科甲者,計自宋朝陽翟鄉賢陳綱起共十三人登進

士第,此外清斗門鄉賢桂洲禮部「會試」掄元,被欽點為翰林,且於清乾隆

間任侍講學士,欽點順天兩廣學政,約相當於現在的省教育廳長。明朝陽翟

鄉賢基虞於萬曆年間任廣東欽差大臣。清朝康熙年間先賢良弼任副將及嘉慶

年間後浦光求任平安協副將,可謂文官武將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