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城
|
恆春城方位圖 |
同治13年(1874)發生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奉命來台督辦防務,抵琅嶠(今恆春半島一帶)時,地方士紳向沈葆楨建議:「琅嶠地勢險要,可為縣治。」沈氏在四處勘察後亦有同感,乃奏請設縣,並築城以守。其後,又有感於當地氣候四季如春,故改名為「恆春」。
|
昔日的恆春東門 |
恆春城的規劃者為通曉風水的台灣道劉璈,他以猴洞山為龍脈,以西屏山、龍巒山、虎頭山為基準,找出青龍、朱雀、白虎及玄武各方位,開設四門。於光緒元年(1875)動工興建,城牆牆垣以石灰土構築,上部砌以紅磚。東、西、南、北四門門基為石造,上有磚砌城樓。每門設砲台乙座,城外挖有護城濠,至光緒5年5月2日竣工。
西元1908年,恆春遭大颱風侵襲,大部分的城樓與城門都被摧毀。民國34年1月,時為二次大戰末期,盟軍飛機空襲台灣,數百公尺城牆毀於戰火。而民國48年在大地震的肆虐下,多災多難的恆春城只剩斷垣殘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