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狗地區三大砲台分佈圖 |
高雄舊名「打狗」,康熙年間,因海防之需要而設打狗汛,於港邊置砲台一座。雍正9年(1731),將打狗汛移至旂後山上(今旗津區旗後山),設砲台一座、煙燉三座、望高樓一座。鴉片戰爭時,台灣兵備道姚瑩亦在此置砲八尊,以防英軍進攻。
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命副將王福祿在此建砲台三座,一在大竹里打鼓山大棚頂(今壽山),置砲四尊、營房27間。二在臨港扼要處,置砲四尊、營房八間。三在旂後山巔,置砲四尊、營房22間。
|
旗後大砲台鳥瞰圖 |
劉銘傳治台期間,就前述三地砲台加以整修擴建,臨港區者稱「哨船頭小砲台」,打鼓山巔者稱「大坪砲台」,旗後山高地者稱「旗後大砲台」。
|
旗後砲台的砲座 |
經過日據時代至台灣光復的歲月,昔日打狗三大砲台如今只剩旗後砲台被完整保留下來,成為台灣地區古砲台典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