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小砲台
道光3年(1823),安平港重新通航,本砲台防務倍形吃緊,乃在附近另以石黏以三合土,重建一長四丈餘、寬三丈之長方形砲台,上有磚砌雉堞六座,中置一千斤左右之砲若干門。雉堞下方所留之小方孔用來排水,因為當時火砲發射後需澆水降溫。
今石砲台與姚瑩所建之安平小砲台並存,二者以一條長兩百多公尺的卵石石堤相連,而花崗石台座則是因為預計將安置二千斤以上之重砲,原有之石承載力不足,於是由姚瑩下令拆除改建為石壁。
同治13年(1874),沈葆楨建億載金城時,台灣知府周懋琦曾重修此砲台;日據後,砲台漸廢,但台基尚存。光復初期,軍方在此建新式之碉堡。民國69年,台南市政府以牆面殘破不堪而斥資修復,乃成今日之規模。
|
安平公墓 |
在石堤對面之安平公墓,為昔日熱蘭遮城外堡「烏特列支」的所在。鄭成功在攻打此堡時曾蒙受重大的損失,但陷落後,熱蘭遮城即呈孤立狀態,可見其地位之重要。烏特列支遺址猶存,為一湯匙形之砂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