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篇
台灣的城門與砲台 北部篇 | 中部篇 | 南部篇 | 離島篇 | 年表 | 參考資料

熱蘭遮城(安平城)
普羅民遮城(赤崁樓)
台灣府城
安平小砲台
億載金城
鳳山舊城
旗後大砲台
鳳山新城
恆春城

台灣府城

早期的台灣府以木柵圍城
早期的台灣府以木柵圍城

  乾隆40年,知府蔣元樞因為木柵城垣年久失修,乃在舊柵之內另築新柵。新柵較舊柵加高三尺,並於扼要處所建敵台。

  乾隆51年林爽文舉事叛亂後,面對「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的台灣,清廷覺得修築城垣花費之銀兩不過百萬,遠少於平亂支出,故乾隆乃諭令台灣府廳各縣皆改建城垣。

  由於台灣府土性鬆浮,如果用磚石砌牆垣,則需釘樁補強,且石料產於內地山中,搬運不易,以當地砂土燒磚,磚塊質材又過於酥脆。因此在成本的考量之下,福康安等人決議修築土城。

改建為土城的台南城
改建為土城的台南城

  土城興建時,其東、北、南三面城垣,依當年之木柵城舊基,改為土牆。所用之土埆為黏土裡摻有搗碎的貝殼、磁片、磚片,層層壓實後其硬度不下於石塊,外側再以蚵殼灰、糖漿、糯米汁混合而成的「三合土」作牆面,其結構更形堅實。

  由於西側臨海,故西牆垣走勢與海岸平行呈一直線,東北南三面圍繞市區則略似弧狀。古人將台灣府城的全貌形容為「半月沈江」,故別稱「半月城」。乾隆51年(1786)興工,56年竣工,為清代台灣地區規模最大、形勢最雄偉的城池。

台南東門外的竹塹甕城
台南東門外的竹塹甕城

  道光15年(1835),平定張丙之後,朝廷應閩浙總督程祖洛之請,從小西門經大西門至小北門止,擴建外城,將西門外之市集、民居皆圍繞在內。翌年,又於大東門外另築外郭一座。

  同治元年(1862)5月11日發生大地震,城樓城壁半數以上坍塌,由地方官據實上奏,乃准以磚石修建。同治13年,城垣又因暴風雨傾倒一千餘丈,當時來台之沈葆楨乃以三合土將損壞之部分修復。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