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北門
| 今日的北門 |
昔年北門(承恩門)是與大稻埕連絡的門戶,當時大稻埕的繁榮並不輸給艋舺,所以北門周邊也是相當熱鬧的商業區。更由於北門面朝北方,正是淡水河出海口,因此在軍事上負有防禦外患的責任,從這些角度觀之,北門的重要性可說是五門之首。
|
昔日的北門甕城 |
1895年日軍攻台,由澳底登陸的近衛師團在攻陷基隆後,不日即兵臨北門城下,雖然城上守軍炮火稀疏,但北門宏偉的建築讓日軍一時也無計可施。這時一位平日在北門外賣芋粿的婦人,搬著竹梯協助日軍攻城,北門的守軍才一哄而散,使得日軍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輕易攻下了台北城。
| 北門甕城的門額 |
日人據台後,將北門甕城門上刻有「巖疆鎖鑰」的匾額,搬進台灣總督府官邸的庭園中,當成一座八角涼亭的礎石。這塊有象徵意義的匾額乃成為日本高官及其賓客的踏腳石,統治者權力傲慢的心態顯露無遺。光復後,總統府將這塊匾額捐出,1985年起,陳列在新公園(今二二八紀念公園)的碑林中,1998年2月,才移回北門前方空地上。
|
台北城鳥瞰圖 |
儘管「巖疆鎖鑰」門額重見天日,但民國65年,北門所在的中華路與忠孝西路口高架橋工程開始動工,眼看北門即將遭到拆除。所幸古蹟的維護已為各界所重視,在大聲疾呼下,北門才得以留存下來。
當年高架橋雖留了個空隙給北門,但交會的橋面就如同剪刀的雙刃扼著城門的脖子。即使後來拆除了一個匝道,高架橋仍遮掩了北門的正面,為美中不足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