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篇
台灣的城門與砲台 北部篇 | 中部篇 | 南部篇 | 離島篇 | 年表 | 參考資料

台灣府城
彰化城與八卦山砲台

彰化城與八卦山砲台

  彰化舊名「半線」,清朝時改為「彰化」,取其「彰顯王化」之意。在台中市尚未興起前,彰化一直是台灣中部的政治中心,同時亦是南北交通要衝。所以每當台灣發生動亂,彰化必定遭劫。

昔日東門外八卦山上建有石卡
昔日東門外八卦山上建有石卡
  自雍正12年(1734)以刺竹圍城後,彰化城雖設東南西北四門、窩鋪13座,但防衛仍嫌單薄。且該城逼近八卦山,只要據有八卦山即可控制全城,從林爽文、陳周全兩次事變,即可證明此點。故平亂後,朝廷乃於八卦山上建石卡一座,以資捍衛。

  嘉慶14年,閩浙總督方維甸南巡抵彰化,地方士紳連署呈請捐資興築土城,打算將八卦山圍於城中。方維甸據情上奏獲准後,於嘉慶16年動工興建。但在構築過程中,發現以土為材不夠堅實,乃改用磚石。但惟恐工程過鉅,故仍將八卦山排除城外。

  四年後完工的彰化磚城,擁有砲台12座、城門四座。其城樓皆為歇山重簷式之建物,甚為壯觀。

乙未抗日戰爭時的定軍寨砲台
乙未抗日戰爭時的定軍寨砲台
  八卦山舊名定軍山,嘉慶20年彰化城完工時,於山上建一磚寨,名為定軍山寨,內設砲台四座、城樓一處。然而這並不能改變彰化城的命運。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結合八卦會起事,數日後即佔領八卦山,控制定軍寨砲台,並以此轟擊彰化城內,彰化城於二日後陷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