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明萬曆15年) |
倭寇進犯澎湖龍門港,清廷乃在此築小城,列槍銃以守。 |
1604(明萬曆32年) |
荷蘭人韋麻郎(Waerwijck)率船隊趁明軍巡防空隙,佔領澎湖,遭明將沈有容諭令退走。 |
1622(明天啟2年) |
荷蘭人高文律(Kolonloet)率眾自風櫃仔登陸,築城據守,要求與明朝互市。 |
1622(明天啟2年) |
荷蘭提督雷爾生( Reyersen)率兵登陸澎湖,強迫當地居民築紅毛城,並在白沙瓦硐築一小型砲台。 |
1623(明天啟3年) |
荷蘭提督雷爾生派人來台築一臨時竹城,後因澎湖軍情緊急,調回駐台人員,拆毀竹城。 |
1624(明天啟4年) |
明將俞咨皋驅逐佔領澎湖之荷蘭人,摧毀風櫃仔城,另在文澳築城,設砲台於城北,並於豬母水社築銃城。 |
1624(明天啟4年) |
荷蘭人於台南一鯤身築城,次年命名為奧倫治城(Orange),城內設有重約千斤的巨砲30座。 |
1624(明天啟4年) |
明軍守備王夢熊率軍登陸澎湖吉貝嶼,在鎮海港建石城一座。 |
1625(明天啟5年) |
荷蘭人開發赤崁地區,建普羅民遮(Provintia)竹城。 |
1626(明天啟6年) |
西班牙人經三貂角入雞籠港,佔社寮島,築聖薩爾瓦多城(San Salvador)及砲台4座。 |
1627(明天啟7年) |
荷蘭人將奧倫治城改名為熱蘭遮城(Zeelandia),並於對岸北線尾沙洲建熱堡砲台。 |
1628(明崇禎元年) |
西班牙人在滬尾建聖多明哥城(San Domingo)。 |
1630(明崇禎3年) |
荷蘭人動工將熱蘭遮城的土牆改建成磚牆,1634年完工。 |
1636(明崇禎9年) |
荷蘭人建青峰闕砲台於蚊港港口。 |
1637(明崇禎10年) |
滬尾民眾攻擊聖多明哥城,西班牙人平亂後,改以石塊及石灰重建。 |
1638(明崇禎11年) |
西班牙人自滬尾撤兵,自毀城池,僅守基隆一地。 |
1642(明崇禎15年) |
荷蘭人北上基隆攻下聖薩爾瓦多城,改稱「北荷蘭城」,將西班牙人逐出台灣,並至淡水重修聖多明哥城。 |
1650(清順治7年) |
鄭成功據廈門、金門。 |
1652(清順治9年) |
郭懷一率眾攻打赤崁竹城,荷蘭人自熱蘭遮城來援,擊敗郭懷一。 |
1653(清順治10年) |
荷蘭人改建赤崁竹城為磚城。 |
1656(清順治13年) |
荷蘭人在鹿耳門北線尾島上所築之熱堡砲台於颱風中損毀。 |
1661(清順治18年) |
鄭成功圍困熱蘭遮城達九個月,並攻下烏特列支外堡,荷蘭人只好獻城投降。熱蘭遮城改建為安平城。 |
1661(清順治18年) |
鄭成功攻佔鹿耳門北線尾島上之熱堡砲台,接著登陸赤崁,攻佔普羅民遮城,開始砲轟熱蘭遮城。 |
1664(清康熙3年) |
鄭成功之子鄭經棄東南沿海,轉進澎湖,於島之左右各建砲台。 |
1666(清康熙5年) |
荷蘭人復率兵入台,重修北荷蘭城。鄭經派黃安北上討伐,再度驅逐荷蘭人。 |
1680(清康熙19年) |
鄭經毀雞籠城。 |
1683(清康熙22年) |
施琅攻下澎湖與台灣,於台南安平置砲39尊,並於鹿耳門加築砲台。 |
1684(清康熙23年) |
置台灣府、台灣縣(台南市)、諸羅縣(台南佳里)、鳳山縣(左營),均未築城,僅在重要地點以刺竹環插。 |
1704(清康熙43年) |
移諸羅縣治於嘉義,建木柵城垣,定名為諸羅城。 |
1717(清康熙56年) |
築澎湖媽宮城。 |
1721(清康熙60年) |
朱一貴攻打安平城,鐵質門額被守軍拆去鑄造武器。 |
1721(清康熙60年) |
朱一貴舉事,全台俱陷,不久又為清軍收復。閩浙總督覺羅滿保曾奏請興建台灣府城(台南),未獲准。 |
1722(清康熙61年) |
建鳳山舊城(左營)土城。 |
1723(清雍正元年) |
巡台御史禪濟布奏請雍正皇帝批准台灣府(台南)築木柵以為城牆。 |
1723(清雍正元年) |
建諸羅(嘉義)土城。閩浙總督郝玉麟奏請於安平西南方建三座海岸小砲台。增設彰化縣及淡水廳。 |
1724(清雍正2年) |
淡水廳同知王汧修築滬尾紅毛城,在城四周建東南西北四座城門。 |
1727(清雍正5年) |
增建諸羅城城樓,設立砲台。增設澎湖廳。 |
1731(清雍正9年) |
將打狗汛移至旂後山上,設砲台一座。 |
1733(清雍正11年) |
淡水同知徐治民於竹塹三台山下環植刺竹為城,設城樓四座,為竹塹城之雛型。 |
1734(清雍正12年) |
彰化知縣秦士望以刺竹圍建彰化城。鳳山舊城(左營)加植刺竹。 |
1736(清乾隆元年) |
台灣府城(台南)七座柵門改為磚石城門,並於其上建城樓。 |
1750(清乾隆15年) |
台南知縣魯梅鼎遷縣署於安平城內。 |
1755(清乾隆20年) |
建美濃東門樓。 |
1756(清乾隆21年) |
淡水同知王錫縉將淡水廳署移入竹塹城內。 |
1759(清乾隆24年) |
台灣府(台南)知縣夏瑚於刺竹牆外更植綠珊瑚,環護木柵。淡水同知楊愚在四座城樓上各增砲台乙座。 |
1760(清乾隆25年) |
鳳山舊城(左營)四門增設砲位。 |
1775(清乾隆40年) |
台灣府(台南)知府蔣元樞在舊柵內另築新柵,加高三尺,並於扼要處所建敵台。 |
1786(清乾隆51年) |
台灣天地會林爽文舉事,攻佔鳳山舊城(左營)。 |
1788(清乾隆53年) |
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之亂。乾隆皇帝諭令台灣府廳各縣皆改建城垣。 |
1788(清乾隆53年) |
清廷派德成赴台,會同福建巡撫徐嗣曾、大學士福康安等規劃築城工程。諸羅(嘉義)土城改建為磚城。 |
1791(清乾隆56年) |
台灣府城(台南)木柵城牆改建為土城垣全部竣工。 |
1797(清嘉慶2年) |
彰化知縣胡應魁重建被毀的刺竹城,並於四門增建城樓。 |
1804(清嘉慶9年) |
鳳山知縣吳兆麟改建鳳山新城(陂頭街)六座城門。王得祿於蒔裡及媽宮港之西築短堞,建銃城。 |
1805(清嘉慶10年) |
福建水師副將王得祿在青峰闕一帶築砲台,對抗海盜蔡牽。 |
1806(清嘉慶11年) |
海盜蔡牽攻台,交戰鹿耳門,蔡牽敗走。蔡牽攻佔鳳山城(陂頭街)。 |
1809(清嘉慶14年) |
王得祿討蔡牽,蔡牽兵敗溺死,海盜平。 |
1811(清嘉慶16年) |
動工改建彰化竹城為磚城。 |
1812(清嘉慶17年) |
宜蘭設噶瑪蘭廳,首任通判楊廷理於五圍築噶瑪蘭城,在土牆上環植九芎樹。 |
1812(清嘉慶17年) |
噶瑪蘭廳繼任通判翟淦於城垣上九芎間插刺竹補強,並於四面開門,以橫跨城濠之上的吊橋進出。 |
1815(清嘉慶20年) |
彰化磚城改建完工,並於八卦山上建定軍寨,內設砲台四座。 |
1819(清嘉慶24年) |
噶瑪蘭廳通判高大鏞於四城門上增建城樓。 |
1823(清道光3年) |
安平港重新通航,重建安平小砲台。 |
1824(清道光4年) |
鳳山城(陂頭街)遷回左營。許尚謀反,攻佔鳳山城(陂頭街)。 |
1825(清道光5年) |
改建鳳山舊城(左營),於四隅各築砲台。 |
1826(清道光6年) |
淡水同知李慎彝改建竹塹城為石城。改建之鳳山舊城(左營)完工,但因知縣病亡,遂又遷回陂頭街新治。 |
1835(清道光15年) |
張丙之亂。閩浙總督程祖洛奏請擴建台灣府(台南)西門外城,並建砲台二座。 |
1835(清道光15年) |
建里港城,環植刺竹為垣,以珊瑚礁石建城門。 |
1836(清道光16年) |
擴建台灣府(台南)東門外郭,並建砲台二座。建阿緱城,以刺竹為垣。 |
1838(清道光18年) |
鳳山知縣曹謹在鳳山新城(陂頭街)城門上加建城樓,並在城牆四隅築砲台六座,城外開挖濠溝。 |
1840(清道光20年) |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台灣兵備道姚瑩奏請在台灣南北各處設置砲台17座。 |
1841(清道光21年) |
英艦進犯基隆,發砲轟擊二砂灣砲台,清軍還擊,重創英艦。英方要求贖回戰俘未果,砲轟三砂灣砲台。 |
1842(清道光22年) |
淡水同知曹謹於竹塹城石城外再置土城一座,城門外各植刺竹並挖濠溝。 |
1843(清道光23年) |
安平城西南面之倉庫改建為砲台,並建置軍火庫。 |
1848(清道光28年) |
建芝山巖隘門。台灣府城(台南)大東門門洞內立碑禁止守城士兵勒索來往之人民。 |
1854(清咸豐4年) |
鳳山新城(陂頭街)原刺竹城牆改建為土牆,外圍仍環植刺竹。 |
1861(清咸豐11年) |
英人設領事館於淡水紅毛城。 |
1862(清同治元年) |
戴潮春結合八卦會起事,佔領定軍寨砲台,砲轟彰化城。 |
1862(清同治元年) |
台灣府(台南)城樓與城牆在大地震中坍塌逾半,乃以磚石重建。 |
1864(清同治3年) |
吳奇勳於媽宮城之西城建砲台一座。 |
1868(清同治7年) |
噶瑪蘭廳通判丁承禧重修城牆。 |
1871(清同治10年) |
牡丹社事件,琉球人漂流至八瑤灣,遭台灣土著殺害。 |
1871(清同治10年) |
因傳教與商業糾紛,兩艘英艦至安平示威,砲擊安平城,毀軍火庫與城牆。 |
1874(清同治13年) |
日本藉牡丹社事件侵台,於恆春登陸。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台灣知府周懋琦重修安平小砲台。 |
1874(清同治13年) |
台灣府(台南)城牆因暴風雨坍塌一千餘丈,沈葆楨以三合土加以修復,並於二鯤身沙洲建億載金城砲台。 |
1875(清光緒元年) |
沈葆楨奏請設立台北城。 |
1875(清光緒元年) |
開始興建恆春城。設台北府及淡水、新竹、宜蘭等縣。吳奇勳建澎湖金龜頭、東角及拱北砲台。 |
1876(清光緒2年) |
清將孫開華於淡水沙崙建一洋式砲台,兼作燈塔之用。億載金城砲台完工。 |
1879(清光緒5年) |
開始募款購地,規劃興建台北城。恆春城完工。台南知縣潘慶辰於安平城內增築海神廟。 |
1882(清光緒8年) |
台北城竣工。 |
1884(清光緒10年) |
中法戰爭爆發。法艦進逼基隆,劉銘傳於獅球嶺指揮大砂灣砲台開砲擊中法艦,但大砂灣砲台亦遭擊毀。 |
1884(清光緒10年) |
法艦轉攻淡水,摧毀淡水河口三座砲台。法艦侵擾安平外海,遭億載金城砲台發砲驅離。 |
1885(清光緒11年) |
台灣正式建省,分為台北、台灣(台中)、台南三府,以台灣府為省會,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
1885(清光緒11年) |
法軍轉攻澎湖,四角砲台曾發砲擊中法艦。法軍於蒔裡登陸,一番激戰後佔領澎湖。 |
1886(清光緒12年) |
台南知縣沈受謙於安平城內興建蓬壺書院、五子祠、文昌閣。 |
1886(清光緒12年) |
台灣府經歷陳世烈自斗六門移駐雲林坪,開始築城。 |
1886(清光緒12年) |
劉銘傳於淡水建「北門鎖鑰」與「保固東瀛」兩座新式砲台。 |
1887(清光緒13年) |
澎湖總兵吳宏洛興建媽宮城。 |
1887(清光緒13年) |
興建澎湖西嶼西及西嶼東兩砲台,並改建金龜頭及拱北砲台。 |
1888(清光緒14年) |
劉銘傳安置阿姆斯特朗後膛鋼砲於白米甕砲台。重修定軍寨砲台,並於八卦山麓另築砲台。 |
1888(清光緒14年) |
總兵吳光亮於埔里社建築廳署,以刺竹為城,名為大埔城。 |
1889(清光緒15年) |
游擊鄭泰雲於蘇澳砲台山築砲台。整修毀於張丙之亂的諸羅城池。 |
1889(清光緒15年) |
台灣府城(台中)開始動工,初期完成了八門四樓。次年開始構築城牆。媽宮城竣工。 |
1891(清光緒17年) |
繼任台灣巡撫邵友濂將省會暫置交通便利的台北府,下令中止台中的築城工程。 |
1891(清光緒17年) |
台灣巡撫邵友濂遷雲林縣治於斗六,興建新城,以刺竹為垣。 |
1892(清光緒18年) |
邵友濂奏請移省會至台北。鳳山新城(陂頭街)土牆倒塌重修。 |
1894(清光緒20年) |
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慘敗。 |
1895(清光緒21年) |
中日訂立〈馬關條約〉,將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丘逢甲等成立台灣民主國,推唐景崧為總統。 |
1895(清光緒21年) |
日軍在澳底登陸,擊退獅球嶺清軍,丘逢甲、唐景崧等人倉皇內渡,台灣民主國形同瓦解。 |
1895(清光緒21年) |
美濃反抗軍據城而守,日軍發砲擊毀東門樓。 |
1895(清光緒21年) |
旗後砲台火藥庫爆炸,砲台結構及圍牆嚴重受損。日本加派兵力於恆春枋寮登陸,攻打鳳山。 |
1895(清光緒21年) |
日艦登陸澎湖裡正角,拱北砲台發砲拒敵,反遭日艦擊中。 |
1895(清光緒21年) |
日軍攻陷基隆後,隨即兵臨台北北門城下,得到一民眾的協助,日軍未遭抵抗便進佔台北城。 |
1895(清光緒21年) |
劉永福指揮億載金城砲台砲擊日艦,命中一艦。日艦砲擊打狗地區之砲台。 |
1897(清光緒23年) |
日本人在安平城舊址建海關宿舍,將城內之城基拆除。 |
1900(清光緒26年) |
日本總督兒玉源太郎實施五項事業計劃,改建主要都市交通。整修芝山巖西隘門。 |
1901(清光緒27年) |
新竹北門街失火,城門及城樓均遭焚燬。 |
1902(清光緒28年) |
竹塹城之城垣及西、南二門因市區改正計劃而遭拆除。 |
1904(清光緒30年) |
日人開始拆除台北城牆,只留下城門。 |
1907(清光緒33年) |
台灣府城(台南)大西門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
1908(清光緒34年) |
日本人從他處遷移一座燈塔,立於安平城西北角。恆春城大部分城樓與城門毀於大颱風。 |
1910(清宣統2年) |
日人拆除媽宮城之南門及小南門,利用其磚石填築海岸。 |
1911(清宣統3年) |
安平城內五子祠遭颱風吹垮。 |
1914(民國3年) |
日人拆除定軍寨大部分牆垣,改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
1915(民國4年) |
台灣府城(台南)大北門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
1919(民國8年) |
台灣府城(台南)小南門及附近城垣遭拆除。 |
1921(民國10年) |
台灣府城(台南)大東門及小西門被規劃為綠地。 |
1924(民國13年) |
噶瑪蘭北關大部分牆垣於開鑿草嶺隧道時遭土堆掩埋,僅餘二段石牆。 |
1935(民國24年) |
日人為舉辦台灣博覽會,大規模整修安平城,並搜羅清代古碑來此陳列。 |
1937(民國26年) |
重修美濃東門樓。 |
1938(民國27年) |
日人因都市計畫而拆除媽宮城之北門、東門及其城垣,利用其磚石建造漁港之護岸。 |
1945(民國34年) |
盟軍飛機炸毀恆春城數百公尺城牆。 |
1946(民國35年) |
於安平城內設立台南市立歷史博物館。 |
1948(民國37年) |
重修由台灣府城(台中)北門移至中山公園內的城樓「明遠樓」。 |
1958(民國47年) |
拆除美濃東門之鐘樓。 |
1959(民國48年) |
大地震後,恆春城只剩斷垣殘壁。 |
1960(民國49年) |
台灣府城(台南)大東門於霪雨中崩塌,空留一個門洞。 |
1962(民國51年) |
台灣府城(台南)大東門及大南門坍於颱風之中。 |
1963(民國52年) |
因修築道路,僅剩的恆春城城牆又遭拆毀大半。 |
1965(民國54年) |
定軍寨故址改建八卦山大佛,僅存的一面古牆亦遭夷平。 |
1965(民國54年) |
懸掛赤崁樓匾額於海神廟上,並將正門移至民族路。 |
1966(民國55年) |
以觀光名義,拆除東門、南門及小南門之舊城樓,改建成北方宮殿式城樓。 |
1968(民國57年) |
台灣府城(台南)小西門被遷移至成功大學校園內。白米甕砲台古砲由基隆中正公園移往三軍大學。 |
1975(民國64年) |
台灣府城(台南)大東門在原址重建。原置於嘉義孔廟前之古砲移至中山公園內舊東門城樓太保樓樓下。 |
1975(民國64年) |
國軍於安平城內洋樓旁立一白牆紅頂的瞭望塔。億載金城建城一百周年,台南市政府斥資加以整修。 |
1977(民國66年) |
台灣府城(台南)大南門在原址重建,是目前全台唯一和甕城並存的城門。整修四草砲台。 |
1979(民國68年) |
整修二砂灣砲台。整修1976年外觀遭損毀的台北北門。整修恆春城南門。 |
1980(民國69年) |
英國將淡水紅毛城歸還中華民國。台南市政府重修安平小砲台。 |
1982(民國71年) |
將赤崁樓列為一級古蹟。 |
1983(民國72年) |
定軍寨砲台之二門古砲移至乙未抗日紀念碑公園中。整建恆春城東門。 |
1984(民國73年) |
噶瑪蘭城護城濠加蓋後成為「舊城東、西、南、北路」。 |
1985(民國74年) |
滬尾砲台開放民眾參觀。北門「巖疆鎖鑰」匾額開始陳列於台北新公園的碑林中。 |
1986(民國75年) |
整修媽宮城之小西門。 |
1989(民國78年) |
二度整修二砂灣砲台。 |
1991(民國80年) |
整修滬尾砲台。 |
1993(民國82年) |
白米甕砲台古砲由三軍大學移回基隆中正公園。 |
1998(民國87年) |
台北北門甕城上之「巖疆鎖鑰」匾額移回北門前方空地上。高雄縣政府整修鳳山市之訓風及澄瀾兩座砲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