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博物館的門
博物館,過去一般人印象中是知性、卻又帶點距離感的,以逛街般輕鬆的心情來「逛博物館」,對許多人來說是相當新奇、有趣的經驗。其實,在休閒品質日益提昇的今日,博古通今、包羅萬象的博物館之旅,是最符合知性、娛樂兼具的休閒方式,他帶領人們走入一個不同於日常生活的情境,讓人在充滿懷舊古風、藝術氣息或未來新知…等不同氣氛的空間裡,感受前所未有的新鮮感,並激發探索、學習的好奇心,未生命注入更多熱情活力。
◎ 什麼是博物館?
博物館「Museum」這個字源於希臘語「Mouseion」,意思是供奉謬思(Muse)、從事研究的場所,在希臘神話中謬思神9個女兒,分別掌管音樂、歷史、戲劇、舞蹈、詩歌、天文…等。由此可知,博物館「Museum」含有綜觀人類社會、文化成就的語意在內。
關於博物館的明確定義,一般普遍採用的是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簡稱ICOM)再1974年所制定的,大意是:「一個非營利性、對外開放、永久經營的機構,以服務人群、促進社會發展為宗旨,主要從事蒐集、保存、研究、傳播、展示等活動。」但世界各國因民情不同,各自有其彈性。以台灣來說,民國80年,由教育部委託學者專家組成的「博物館法草案研擬委員會」,提出「博物館法草案」,草案中對博物館的定義大致是:「從事歷史、民俗、美術、工藝、自然科學等領域的蒐集、保存、研究、展示工作,可供學術研究、教育、休閒之用,且為永久固定、非營利的教育文化機構。」
其實,對一般民眾而言,法條上的規定意義並不大,反而是館內展示能否引起共鳴才是重點。因此凡是值得一看、具啟發性的展覽館、美術館、文物館、動物園、植物園、天文台、陳列室…等,都可以廣義稱之為「博物館」。
◎ 博物館的分類
博物館的分類方式,可從館藏內容、設立目的…等方向著手,如:國際博物館學會(ICOM)將博物館歸類為歷史、科學、工藝、藝術…等幾大類別。一般民眾初步探索博物館的多元面貌,不妨從具體的館藏內容來認識博物館的主要類型。
1. 歷史類:
主要蒐藏歷史文物,保存各時期人類社會珍貴的文化遺產與紀錄。顧名思義,國立歷史博物館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而保存了華夏文物精粹的國立故宮博物院,亦屬此類。
|
高雄歷史博物館
|
2. 自然科學類:
涵蓋自然史、科技兩大領域,已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代表;另外,標榜應用科技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強調資訊新知的資訊科學展示中心、探訪天文奧秘的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等,也都可歸為科學類博物館。
|
|
應用科技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
國立海洋生態博物館
|
3. 藝術類:
包括美術館、藝文中心、藝廊…等,主要是藝文欣賞、交流的場地,以特展活動形式居多,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鴻喜美術館…等均屬之。
|
美輪美奐的高美館
|
4. 民俗類:
展示與民俗、生活相關的文物,在時代急遽變遷的今日,此類博物館往往予人與人濃厚的懷舊風情,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等,都是回味昔日民情的最佳去處。
5. 工藝類:
工藝類展品因為兼具實用與欣賞價值,因此許多館內均可見部分此類展品,但也有專門已工藝創作為主題的館,如:手工業陳列館、三義木雕博物館…等。
6. 專門主題類:
以某項特殊題材為展示主題,內容包羅萬象,展示方式更是推陳出新;坪林茶葉博物館、河東堂獅子博物館、李天祿布袋戲博物館、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酒文物館…等皆是。
|
蛋的博物館─蛋蛋五分園
|
7. 綜合類:
涵蓋兩項以上的展示類別,並且在比例尚無明顯偏向何種類別。例如:同時展示自然史與藝術品的奇美博物館。
|
奇美博物館
|
◎ 歷史上第一座博物館
在博物館學的研究中,一般公認歷史上第一座博物館,是西元前283年埃及蘇特王建於亞歷山大港的「亞歷山大博物館」(The Mouseion
of Alexandria),這是一座大學般的建築,內部設有圖書館、演講聽、實驗室、動植物園…等,可供學者、教授在此研究、寫作、教學,著名學者如:阿基米德、毆基里德,都曾在此駐館研究。
以現代的角度來看,亞歷山大博物館其實更接近一座設備齊全、專供高申研究的學術機構,雖然它也蒐集部分藏品,但並不以展示、推廣教育為目的,與今日的博物館大異其趣。至於較符合現代意義的博物館,最早可推至西元1683年英國牛津大學的「愛西摩林博物館」。
◎ 中國博物館淵源回朔
中國在周秦年間曾有以宗廟為中心的「文物陳列所」,雖有人將之視為中國博物館的開端,但當時的文物陳列所除了擺設器物外,並無展示、研究…等任何現代博物館的功能。
近年來的考證研究指出,中國出現的第一座博物館應是1874年的「上海博物館」,這是由當時英國皇家亞洲文會的北中國支會所創;第二做事1883年法國天主教神父創立的「上海徐家匯博物館」,它在1920年擴建為「震旦大學博物館」,以蒐藏植物標本為主。至於首座中國人自創的博物館,則是1914年江蘇人張譽創立的「南通博物苑」,館內分天然、歷史、美術三大部門,是一座綜合型博物館;另外自民國元年起,教育不陸續在北平等地設立文物陳列館,但僅止於陳設文物,教不具現代博物館雛型。
◎ 台灣第一座博物館
1908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台設立「台灣總督府民政部值產局附屬紀念博物館」,此即台灣省立博物館的前身,也是台灣第一座博物館,它在1916年遷入現址(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館內以動物及人類學標本的蒐藏居多,曾是東南亞地區最富盛名的自然史博物館,可惜日後未能跟上時代變遷,地位漸為新興博物館所取代,近日館方已有擴館、整修的計劃,或許這座台灣最有歷史的博物館,將以全新風貌再現。
◎ 台灣博物館巡禮
台灣地區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數量多達一、兩百家,可說是台灣一項非常珍貴的文化資產。民國44年起,南海路開始新建數座不同屬性的博物館,即「南海學園」;民國60年代,各項國家建設大舉動工,在「文化建設」中便已研擬設立3座國家博物館,包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工藝科學博物館及海洋博物館;與此同時,保存地方特色文化的運動,也在全台各地深獲迴響,各縣市文化中心、鄉政政府紛紛有計劃第設立地方的區域博物館,如三義的木雕博物館、坪林茶葉博物館…等。
以規模來說,台灣的大型博物館幾乎都是頂著「國立」頭銜的國家級博物館,另外直轄市、院轄市內的市立博物館,因為坐擁都會區文化活動興盛之便,也都在水準之上。
反觀數量最多的中小型民間博物館,則因私人財力、相關法令…等諸多限制,而顯得良秀不齊,其中既有揚名國際的頂級博物館、也有因陋就簡的簡單陳列室。
◎ 朝氣蓬勃的民間博物館
礙於現行法令的不足,民間博物館並沒有統一的認定標準,因此他的經營型態往往因為創設者的不同,而有極大的差異。但是民間博物館最值得肯定之處,就在於其對文化事業所投入的熱情,創設的構想最初可能只是源於個人的收藏嗜好,待行有餘力、且收藏到一定水準後、開始思考如何推廣、分享大眾,於是而有博物館的成立。例如在袖珍博物館、鴻喜美術館、奇美博物館…等各館的設立過程,可看出這樣的脈絡。
在經營方式上,較具規模的民間博物館,一般多採基經會模式運作,如「私立博物館聯誼會」的成員: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鴻喜美術館、舜一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等皆是,這個聯誼會也是目前台灣活動力最旺盛的民間博物館團體。
由於這些熱心人士的投入,我們得以欣賞各式告樣新奇、珍貴的收藏,同時也激發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發現:原來文化生活可以這樣的多采多姿!博物館真是一個充滿樂趣與無限想像的創意空間。
◎ 多元化的參觀方式
過去參觀博物館,可能警止於靜態地欣賞,既沒有太多交流、更鮮少與觀眾間的互動,這也是造成一般人對博物館有距離感的原因之一。但是,這種傳統的參觀方式在近年卻出現極大變革,1984年國際間已有法國、加拿大等地學者提出「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gy)的概念,強調博物館的活動方式應該擺脫靜態、走向動態;在觀望欣賞之餘加上接觸、互動;著重的功能也應從過去的研究、互動;著重的功能也應從過去的研究、保存,轉向展覽與教育推廣的方向。
今天當我們逛博物館時,迎面而來的不再只是收藏品與櫥窗,也許你必須捲起衣袖跟著練習作手拉坏、親自動手做一張手工紙、在山水庭園中享受一杯好茶、手握滑鼠遨遊網路世界、透過望遠鏡觀測天文星象、穿梭在侏儸紀恐龍嘶吼的步道、帶上3D眼鏡遨遊三度空間、或者流連在博物館商店選購一樣別處買不到的特色紀念品…,種種超乎想像的博物館參觀方式,正在改變我們的休閒內涵,只要你多走訪幾處博物館,也許還會發現「100種逛博物館的方法」呢!
◎ 知性休閒新觀念
消遣、娛樂性活動一向是最受歡迎的休閒類型,但普遍教育水準的提高,開始塑造出大批更注重生活品味的新世紀公民,休閒不再只是娛樂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多元、豐富的生活內涵。於是當原本「知性」的博物館,開始朝向大眾化走向時,正好符合正種需求,成為知性休閒最佳選擇。以博物館最多的美國來說,「逛博物館」早已是一項普及的全民活動。
博物館即是多元化的具體表現,也是重溫歷史、憧憬未來的一扇窗,因此,不論個人旅遊、校外教學、親子互動,逛博物館的魅力逐漸風靡,成為最有概念、最炫、最酷的休閒新風尚。
|
|
搭配博物館作一系列旅遊
|
周邊景點也是重頭戲
|
本篇內容由上旗文化─『逛博物館』一書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