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族的介紹:

山地名的由來

 

      凱族的姓氏有分階級,就像外國人有家族的名及姓,因為早期一些傳教士到台傳教便用羅馬拼音去學山地話,所以山地名字才會用羅馬拼音。百年之後,若要紀念他的親人則會冠上他的名字,此名字有紀念性的價值,姓氏永遠不變。最早的姓有些是祖先留下,有先是頭目因功績冠上頭目的名字,或是嫁給頭目階級的人,則會給你一個姓。有頭目、貴族、勇士、平民之分別,以前頭目和平民不能通婚,後來因和漢人有所接觸,頭目跟平民才可以通婚,也因此打開階級高低通婚的習俗〈表兄妹可以通婚〉。

部落的階級命名

一個人的名字,可知道他屬於那一階級,這種命名制度就是階級名氏。名字的選擇有兩途:

  • 在祖父母中選取。

  • 在父母輩中選取,但不能選取自己父母的名字,也不能選取小孩死去兄姐的名字,更不能取用別人家族的名氏。魯凱族的名氏代表在家族中的階級,也代表著家族子孫綿延承傳。魯凱族階級制度為世襲,所以冠上名氏後,就代表在族群裡的身分。 隨著婚姻,階級流動,而名氏的選擇也隨著改變。階級間的婚姻並不能改變當事人與生俱來的既有社會地位,然而卻可改變他們子女的地位。

出草

 

獵取敵人或異族的人頭而外出行動,出草和戰鬥不相同。

農耕

統在坡度大約30度左右的地面上,焚山、開墾、播種即雜耕,大都是農、獵兩者並重。其農耕方式多為鍬耕火種,旱田粟作,行輪耕制,既罕用耕牛,亦多不知施肥灌溉之法。依舊日習慣,農耕多為女性之工作,男子則從事狩獵,現則多男女共耕之情形。

其主要作物為粟、蕃薯、里芋花生、薑、麻等,產量各部落多寡不同。他們雖以蕃薯和芋頭為主食,但粟卻是最重要的農作物,故其農耕祭儀多與粟種有關。

種植小米的程序

  • 墾地:種植小米必須要土地肥沃,養分充足的地方。選好了地方,男主人就必須在秋末冬初做開工(kumuma)的儀式,回家看看是否有好夢,等待明年的春天正式開墾。

  • 燒耕:燒耕是男人的工作,每個男人必須學習燒山的本領。燒耕必須配合地形、風向、時間來運作,最好的時段是凌晨四、五點鐘開始,由上面反風向的地方先燒,等無安全顧慮後,再由下方以大火燒燼。

  • 定埂:燒過後的第二天就開始做田埂,用殘餘未燒燼的木材和較大石頭來做,一方面做好水土保持,二來可以先種芋頭和樹豆。

  • 播種:從這個時候就不能在田裡燒火,不能在田裡吃獸肉,一直到收割才能解禁(在家不在此限),這是一種禁忌。播種是將小米種灑在田地上,再用小鋤頭由上往下橫畫和輕挖,讓泥土覆蓋或小米粒塞盡泥土縫中。

  • 除草:每期作物最少要除草兩次,大家以輪工的方式來進行,工作效率會更高。長輩們都說要常在田間走動種的東西才會長得好,至少害蟲滋生會減緩。

  • 趕鳥:這個工作一般是老人和婦孺在做,最好能過夜留守,防範夜間山豬來吃,也可以一早趕鳥,因為山上覓食的鳥最多。

  • 收割:這是個忙碌的季節,也是勤惰分曉的日子,每個農人揮舞著手上的鐮刀,盡量在下雨前收割完成。

  • 曬穀:割完的稻子要搬到村莊附近或在田裡曬乾,不能搬到家裡曬,這是禁忌。曬好的稻子要暫時放在工寮中,選定一個好日子在做入倉的儀式。

  • 入倉與開倉:入倉是全部落的一件大事,馬虎不得,這一天要殺豬慶祝,大家共同參加儀式,完成儀式就可將小米搬到家裡,到了家主人還要用酒敬天敬祖說吉利話才可以將小米入倉。放好了所有的穀物之後,可以馬上進行開倉的儀式,第一次煮的飯只能一家人吃,不能給外人吃。第二次煮的飯要給親戚吃,第三次煮的飯才給外人吃。做到這裡總算完成了一切的工作,接下來是男士的狩獵,一方面部落長老研議什麼時候要舉行小米祭。


我想說住在高山上的魯凱族原住民有著熱情親切的個性和豐富的文化色彩,舉凡從食物、衣服、習俗、到民間故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事都帶有特別又有點神秘的共通性,在探索這個民族時,會發現跟排灣族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因此在收集資料的期間,會覺得魯凱族的相關訊息比較少,其實這只是它們的共通點。<楊小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