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文化

灣的廟宇文化是相當發達的,遠從清朝大批漢人移居台灣,形成了一種以廟宇為中心具地方性和社區主義的鄉土熱潮,這些聚落大多是血緣性的聚落,聚族而居是漢人生活的一個理想,先民所來自的又是宗族發達的福建省,來台祖之間有親密的血緣關係,在光復前一姓獨大的聚落很普遍。  

厝村同安宮

據老一輩的人說本庄林、許兩姓,從福建同安來到安厝定居,亦供請舍人公神同來,其後安厝其他姓如張、蔣等姓亦供奉舍人公。舍人公於是為安厝的信仰中心,爾後舍人公請關帝君前來主持,目前主祀神像是關帝君,配祀神像是太子爺、金仁公、天上聖母、福德正神。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及五月十三日是祭典日期,屆時演戲同慶,盛況一時。

 

同安宮
關聖帝君誕辰演戲同慶
關聖帝君誕辰繞境插五營旗
關聖帝君誕辰繞境插五營旗

舍村大壽宮

本宮天上聖母原係林家自大陸帶來祭祀,對於對眾頗具靈感,信仰者多,後來林家式微,所居住宅,常被風雨破壞,對眾屢次鳩資為其修繕,但感狹隘難堪具其鄰近環境不潔,每逢祭典或稿賞之隨,甚不雅觀,殊非敬神之道,故距今55年前,丙寅歲次,林民楊溪、楊沃、林征、洪裕等處發起募地捐金另建,供奉香火,但年久月深至今將近六十年,屢被風雨摧殘,厝頂被崩塌,故自民國六十一年楊仲禮等組織委員會籌備重建,前後將近三年始告完成。

地公廟

它的數量之多且隨處可見,不止在田邊、墓邊、宗祠、廳堂內都有土地公是常駐一地,保護該地四境平安之神,其與社區性的來源和社祭有密切的關係,

祀費用

其祭祀費用主要是年節及神明生日的演戲費用,費用的來源是丁錢、募捐、香油錢,丁錢又稱「提丁」,其方式有很多種,按每戶的丁數或丁口數,所謂丁是指男丁,口數則是已婚女子的人數,口數通常只有丁錢的一半,募捐通常為一次演戲所需,夠用即可,無論收丁錢或募捐都是由頭家、爐主負責頭家爐主的產生是由現任頭家爐主執杯產生。  

同安宮農曆新年前,頭家、爐主依照名冊一戶一戶收取丁錢

在台灣廟宇和社區發展有密切關係,村廟不只可以定義一個聚落的範圍,且看的出聚落內人群組織和活動祥貌。

參考資料 :

  1. 林美容,鄉土史與村庄史 - - 人類學者看地方,台北市 : 臺原出版社89,初版,pp.8992pp.102107

  2. 高怡萍,澎湖群島的聚落、村廟與犒軍儀式澎湖縣立文化中心87,初版,pp.5059

  3. 梓官鄉志,梓官鄉公所民國709月,p.270p.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