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文化

國文化源遠流長,波濤壯闊,不僅在時間及空間上都顯得淵源有自,德澤深厚,而且中國文化的組成因素也種類繁多,其中以稻米為中心的農業生活方式實在是一個極端重要的部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中國這一塊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生死以之,他們的血汗注入中國的土壤,得到了豐碩的收成。中國的社會也因此具有強烈的鄉土性格;由於稻米生產的要求,而凝塑了中國文化中重視灌溉以及講求品種改良的傳統,也形成了傳統中國經濟生活中重要的面貌,因此,以稻米為中心的農業生活方式在傳統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及思想活動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這一個意義上說,傳統中國文化可以說就是一個「稻米的文化」。

作農業起源於何時?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稻米生產?這是我們探討稻作農業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時,首先必須面對的問題。根據稻作學家張德慈教授的研究,稻作栽培起始於狩獵、捕魚和採食為主的居民偶然撒落種子在低漥土地並改造成耕種的環境。整地、插秧、和灌溉主要發展於中國黃河流域及漢水盆地。中國史前稻穀的遺跡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河南澠池仰韶村、安徽肥東大陳墩、江蘇南京廟山、無錫仙蠡墩、浙江吳興錢山漾、湖北京山屈家嶺、朱家嘴、天門石家河、武昌放鷹台等處均曾發現。考古學家證實,至遲在公元前三千年或四千年以前,中國就已開始種稻了。最近在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就發現了我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水稻栽培紀錄。到了西周時代,稻的食用可能更加普及,西周銅器銘文上常常看到「用盛稻梁」的文句,就可以證明稻梁已是貴族宴食上常見的食物了。到了春秋時代,稻已是一般生活中的食用物品了。自春秋以後,隨著南方中國的開發,稻米在中國文化中的比重愈顯重要。尤其是從漢代精耕細作的農業系統建立以後,更是如此。

經濟面來說,稻作農業的傳統也在中國經濟的生活中打上了烙印,其中最為明顯的則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經濟生活方式。古代中國適合於栽培稻米的地區就是今天的長江中下游及華北一帶,可以說適合生產稻米的地區分布很廣闊。由此可以看出稻作農業在古代經濟活中的重要性,稻作農業使古代中國人的生活隨著春夏秋冬的改變而循環。除了經濟生活的循環性之外,稻作農業也決定了傳統中國經濟生活的的許多重要的方面,例如:對於灌溉事業的重視、對農業的講求等等可以說都直接與農業有關,我們翻閱二十四史歷代史書中的「溝洫志」仍可以察覺到灌溉事業在整個經濟生活中所佔的份量,這與稻作農業是有深刻的關係的。

就農學的講求來看,中國稻作農業起源很早,而講求稻作農業相關學問的書籍至遲在戰國時代就出現。我們只要稍稍留意一下中國傳統農書,就可以知道中國農學傳統的悠久博大,其中專談稻作農業技術的則有明代黃省思所寫的<稻品>這本書專門研究稻的品種,可以視為稻作農學傳統中有關品種改良知識的總匯。由此也可以反映出稻作農業在傳統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國自古以農立國,先秦時期即以稻為飯食,還將稻米用來釀酒,久違祭神不可或缺的貢品,此外各式各樣慧心巧手精緻的米,在傳統歲時節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1.節的年飯、年糕、發糕:米飯是中國人賴以維繫生命的主食,所以在歲末年初,時序交接的最重要時刻中,用日常食用的米飯,製作具有象徵意味和祈福意義的「年飯」。而台灣地區年俗也在神案供飯,稱為「春飯」,「春」字在閩南語中與「剩餘」諧音,具年年有餘糧之意。春節家家製備年糕、發糕、取「糕」與「高」諧聲之義,祈求年年高升,歲歲豐捻,台灣第區有一首歌謠:「甜粿(年糕)過年、發粿(糕)發錢,菜包包金,菜頭粿(糕)吃點心。」可見用米糕製的各類甜、鹹糕品是年節時重要供品和應節食物,也和年飯一樣,充滿祈願一年順張,發財、如意的象徵意味。

2.元節的元宵、湯圓:圓子是以糯米粉為原料的上元應節食品。北方稱「元宵」,南方叫「湯圓」。不論是哪種圓子,在新春的第一個月圓之日,吃圓子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義,祈求新的一年,諸事圓滿如意。

3.佛齋會的七寶五味粥與阿彌飯: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孟華錄的記載,四月八日是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除煎香藥糖水浴佛外,並以豆、果、黍、米熬煮七寶五味粥,永誌佛祖成道前一麻一米的苦厄。更在供佛之後,分福給前來禮佛的信徒,送人金盈隻醉翁談錄則指稱專用「臘月八日」,因此又稱此為「臘八粥」。行浴佛式進供之食物有「青精飯」,明李時珍之本草綱目稱「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之譯家多於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並祥載做法,「是採用燭木枝葉搗汁浸米,蒸煮成飯」,可曝乾儲存,食時加適量水一滾即熟,或重蒸過食之,其味甘香。到了清代,清嘉錄還指出,是街有作成糕式的青精飯,居民買來的供佛,叫「阿彌飯」,又叫「烏米糕」,與今日信士在補運祈福時供祭「米糕」的習俗相彷彿。

4.子:有關粽子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粽,蘆葉裹米也」在晉朝,周處風土記指出粽子又叫「角黍」,范汪的詞制也載有夏至用角黍祭祀祖先的風俗。至於端午粽是為祭拜屈原的說法,是出自南朝時梁吳均的續齋諧記,由於人們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此說很自然的被大眾所接受,並代代相傳。

5.陽糕: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登高的習俗,據續齋諧記說是始於東漢年間,重九之時正值秋收剛成,因已黍米或沋米作糕憎新,漢晉之際稱為「蓬餌」。

6.至圓及口數粥:冬至大如年,自古就非常重視此節,雖是至為貧困之人,也要被辦飲食享祀先組。應節食品在南方則磨糯米作湯圓,清嘉錄中還說以無餡而小者在冬至早上供神,有餡而大者在冬至夜祭祖,並常以冬至圓贈送親友。另一源自南北朝,流傳至清代的冬至食俗是製備「赤豆粥」,作法與綠豆粥相同,先煮紅豆在加米熬成粥,全國大小分食,如果外出夜歸也要留給他吃,因此稱為「口數粥」,被視為具有除瘟疫避厲鬼的功能。

響稻生長最重要的氣候條件是氣溫和降雨量。整個生長期中,稻需要相當糕的溫度,因此只能栽培在熱帶或亞熱帶和溫帶的溫暖季節。最適的生長溫度是二十五度到三十度。稻作的需水量也很高,而且水稻在生長季節,田區常需保持三到五公分水深。所以年雨量再一千兩百公釐以上的地區才可以進行正常的稻米生產,而一千兩百公釐以下的地區,就必須要有灌溉設備才能栽培。台灣雨量充沛,氣溫較高,每年可以種兩期的稻。日照量多,有益於水稻生育,尤其在生殖生長期及充實期,如日照不足會影響最後的產量。栽培稻作最適宜的土壤是土層深厚,保水利強、含豐富有機質的壤土或黏質壤土。

參考資料 :

  1. 黃俊傑,台灣農村的黃昏,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73P27~P33。

  2. 中央日報民國78年6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