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胡忠信    1953年生   台北市人   現任自由時報主筆、顧問,撰述專欄、社論)


        在台語俗語中,有兩句話頗能傳神地表達特定意義。一是「烏魯木齊」,一是「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烏魯木齊是新疆首府,不知何故,它成為台語以後,有表示灰頭土臉,全身不自在的意義。據一位到過烏魯木齊的朋友相告,新疆盛產石油,在烏魯木齊的旅館洗澡、淋浴之後,全身竟然還有油味。莫非古早時代,有一台灣商人赴新疆經商,也有類似經歷,因此以「烏魯木齊」告訴鄉里朋友;眾口鑠金,積非成是,成為特定台語?
        鄧小平國喪期間,北京發生五次爆炸案,烏魯木齊發生十多起爆炸案,據悉是維吾爾獨立份子所為。筆者當時適在北京訪問,北京部隊戒備嚴密,夜間實施宵禁,搞得北京當局'烏魯木齊」 這令我聯想起"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的典
故。
        牛是台灣人圖騰,代表溫馴、耿直、愚勇、本土、勤勞,牛多多少少反映了台灣人的民族性。兩三百年前的移民時代,邊疆人民對京朝威儀有自卑感,因此"牛牽到北京還是牛」,被形容為冥頑不靈,再怎麼教也不會開竅之意。然而,近百年以來,台灣的文化進步早超越北京,台灣人早已世界化、國際化,「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台灣人正如維吾爾人一樣,抗拒中原價值體系。如果中國試圖併吞台灣,台灣人也會讓中原王朝「烏魯木齊」。
        電影「與狼共舞」,以美國野牛為故事主軸,呈現了美國本土文化價值,有別「西部殺紅蕃」的固定偏見,令人印象深刻。哲學是最美妙的音樂,其意境在此。台灣水牛來自印度,但與本土融和,早成本土象徵。電影或藝術工作者若能
以水牛為故事,拍攝成卡通片,雅俗共賞,正如美國狄斯尼公司在每年暑假必推出卡通,以動物為主角,推介主流價值,其效果宏遠,深入人心。不知有心人士是否有此意圖?

文章來源:  

  1. 施並錫編著牛事 一牛車,台北市:草根出版吳氏總經銷1997[民86],初版,pp.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