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民運動的形成因素 

民運動從1987年底~1988年中共發生了五次大規模的全國性抗議事件,促使保守認命的農民走上街頭參與社會運動的原因可歸納4點:

1˙逐漸疏忽農民利益的農業政策:雖然農業政策從過去的「擠壓」走向「平衡」,但農民則由「農本主義」的搏成而隨工商業及城市發展中走向崩潰,且越驅晚近,農民對農業政策的評價越低。

2農業天然災害的肆虐:嚴重的地區不僅農民利益直接受到影響,災後重建恢復工作耗資不少,間接影響地方的建設。

3農民組織功能的失調:農會、水利會等名義上為人民團體,實質上均為居於中央的外來統治集團藉以與地方勢力結盟,達成分贓及基層控制目的。

4․農民對政治的不滿及社會控制的緊密

 

 

(二.)農民運動的興盛期(19871208 ~ 1988520

   

民運動,登上台北這個全國性的政治舞台,是在解嚴之後的一九八七年底,到一九八八年初,其間的關鍵因素是政治人物與社運團體的介入與領導,使之更加蓬勃發展,蔚為一股全省性的風潮,卻也使之加速衰弱。重要的活動內容有:

19871208  三千名農民第一次聚集立法院抗議,要求政府對於因外國水果進口(尤美國)使國內果價滑落,立刻採取行動補救。

19880101  活躍學生參與農權會在台北舉行的街頭示威,支持農民運動。

19880414  來自全省各農會的代表到立法院請願,要求政府正視農業問題,並改變目前貿易政策。中美貿易談判在台北舉行,五百餘名農民駕駛農機械參與街頭斯示威,並致抗議書。

1988520   五千名農民參與街頭示威,提出七項要求,包括提前實施農民健康保險、提高稻米保證價格、開放農地自由買賣、免除肥料加值稅、肥料自由買賣等等,示威行動演變成自1979年以來最嚴重的街頭暴力事件,許多激進農民,學生及路人被逮捕。

 

 一時期農民運動的發生,由於外來支持者與草根行動者的互動,使零細化的農民自力救濟事件,形構為組織化,具連續性,主動性的農民運動,而行動劇碼的變化,內涵的豐富化,由集體陳情/請願旅行動員+遊行示威集體暴力,是這時期農民大眾抗爭風潮中最醒目的現象,在520事件時也進一步引發類似都市游擊戰的暴動。於興盛期間,農民團體從長期處於被支配與脫政治化之情境(作為台灣社會中最保守的部門之一),於短時間內再政治化轉變為激進的行動者,足見解嚴後的台灣,各地區的農民抗議事件有日漸加多、激烈的現象。

 

 

(三.)農民運動的衰微期(1988520 ~ 19901231

 

      民運動自從520事件後,無論規模或參與人數均減少許多,且不再出現有類似全國性的抗爭行動,活動僅限於地區性的請願、示威。農運的領導者在520後相繼入獄,加上農民自身的保守性格,更增加了大規模動員農民參與集體抗議風潮的困難,也是促成農運的聲勢遠較前半年遜色的重要原因。這期的重要活動有:

19880521  政府關員、農權會、農盟皆發表聲明關懷“520”暴力事件,並要求受逮捕個人立刻釋放。

1988830    農民聯盟宣布與南韓、日本的農民運動組織發展串連管道的計劃。

1988916   法院宣佈520事件案例的裁決。

19890516  八百位農民在台北抗議,要求改變農業政策並譴責農盟主席的人受逮捕。「十個農業政綱」被重提。

19891021  農民聯盟與各社會團體向日本交流協會抗議日本侵略釣魚台事件。

   520事件促成了農運團體的分裂,我們有必要探討它的歷史意義。以此520而言,該事件固然是以軍警暴力血腥鎮壓農民運動的表現,必須確認的是,520也是新潮流政團勢力有意介入農運,並意圖主導農運之下,所產生的一次盲目行動,也使正在振奮中的台灣農運遭致大打擊,阻礙全面改造農業結構的抗爭動力。這一階段在現有大規模集體抗議風潮無法動員的情況下,農運團體另外開闢活動的場域,並結合了學生運動團體、環保運動團體做為活動的聯盟組織,由原來做農運的知識分子協助成立漁權會即是一例。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農民運動已漸沒落,抗爭活動也漸趨溫和,也代表著台灣社會正在改變。

 

(四.)結論

 

灣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在1960年代末期已顯現出來。農民不滿,受剝奪的狀況持續的惡化,國家政策的措施無法挽回農業相對於工商業等其他部門的不利情勢,而農民的陳情事件,也由零細化、地區化,發展成全國性的運動風潮。其間農民權益促進會的成立、社運團體及部份有農民背景的政治人物的介入並領導,佔相當關鍵的因素。外部環境改變之際,縱使不滿、剝奪的情況仍存在,但集體行動的產生卻發生了問題,政府的強力打壓,加上社會控制的在緊縮,使得農民運動經過幾年努力累積的資源,在「520事件」被消耗殆盡。台灣的社會運動發生的晚,故理論的基礎多引用西方的,但社會運動並不會休止,所以現在更該持續做探討研究,以便以後再遇到社會運動的問題,能迎刃而解,輕鬆解決!

參考資料:

吳旻倉,台灣農民運動的形成與發展,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0P25~P32P51~P56P68~P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