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嘉矩統稱台灣北部的原住民為凱達格蘭族,後人對本地族群的認知,就呈現了單一化的趨勢。其實北部原住民是相當具有〝多群性〞的,這個事實學界在1940年代驗證了;雷朗人分類的提出;接著是1950年代,馬賽人的區隔;而後1980年代龜崙人的澄清,更進一步來說,以不一樣的分類標準,可以得到不同的結果。比如說:地理形勢所造成的地域特性,或者是文化類型和生產樣態上形成的差異和分工。於是就形成了今日的各種說法。

         一般而言,北台灣的原住民(即凱達格蘭族)起碼包含三支文化類型頗具差異的族群:馬賽人(北海岸-東北角)、雷朗人(台北盆地)和龜崙人(林口台地、大漢溪上游)。

        依據地域或文化傾向,可以再細分為九族:馬賽人(亦等同族)圭柔人、毛少翁群、里族群、八里坌人、Baritschoen群、武朥灣群、雷朗群、龜崙人(亦等同族群)。而此種族群的分類,可能才是當時人們採用的。而各族群之間,亦具有某種程度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