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6年大加蚋開墾的漢人漸覺水源不足,來到景美,發現此處二溪水源豐沛,馬上進行灌溉工程的建造,自新店、景美二溪引水建立霧裡圳及公圳以供灌溉之用,公圳引新店溪青潭湖水使灌溉水向北跨過景美溪,於是在溪流之上架設木製水槽,主要是以木樁和木板構成,並在槽中塗上一層油灰,以導引水流使灌溉水注入開墾地,此設備稱為槻,槻長90公尺寬2 公尺,景美這一頭稱槻尾,1950年槻尾獨立成鎮命名為「景美」。

        

新店溪源頭的景象 早期取水口的裝置 以前橫跨景美溪的「木槻」灌溉設施

公圳開圳之引水口,在新店溪支流的青潭溪畔。 沿途山巒起伏、叢林峻石,尤以新店東南方峭壁鄰溪,開鑿一百多公尺的隧道,作為通水圳道倍極艱辛。公想以木材稱「木槻( ㄍ一ㄥ)」的木槽引水渡溪,溪之南端稱為槻頭,溪之北端稱槻尾,此即景美地名由來。

公圳路開通灌溉農田日增,清潭溪日漸不敷灌溉,公長子郭元芬氏於乾隆   十二年西元1767年在碧潭築圳引水,即今塯公圳主取水口,塯公父子之豐功偉業,為台北市的發展奠定基礎,塯公圳的經營歷經多次變革, 在不斷的擴充與改善下,業務日成長,民國五十年代因都市發展轉以社會公益事業,成立農業科技、農業產銷、文教、環境綠化等團體,弘揚公精神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