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炭工廠

木碳工廠是專門製造原子碳的工廠。因為林田山製材工廠鋸木產生的木屑相當多,為充分利用,遂於民國五十一年由職工福利委員會籌設木碳工廠,將木屑加以烘烤、壓縮,製成原子碳出售,所得做為員工的福利金。木碳工廠的經營方式,是由場方完成工廠的硬體設備,再委託廠商製造生產。木碳工廠在五、六十年代為林田山員工創造不少福利,但隨著木材減產,終於在民國六十七年結束營業

日式住宅區

一九三九年,日本的臺灣與業株式會社取得林田山的森林採伐許可後,就開始在現今的森榮建造伐木基地,並大肆興建辦公廳舍、住宅。當時的屋舍全部為日式木造魚鱗黑瓦房。由於全採檜木高腳式建築,所以通風良好,採光也很明亮,即使面對台灣潮濕的氣候,也不易腐爛。民國五十年,林場曾計劃改建這些日式房舍,先選擇一棟八戶的木造長屋,改建成六戶磚造水泥平房。結果雖然每一戶的面積增大了,但卻悶熱無比,且格局也沒有長屋舒適,場方才改建計劃,使得這些極具特色的日式建築得以保存。

森榮餐廳

森榮餐廳的前身為「公共餐廳」,或稱「單身伙食團」,是專為隻身遠赴林田山謀生的單身漢三餐而設的。餐廳的伙食委員,負擔採購、品質、數量的監督、控制、伙食費的計算等,伙食委員由員工互選產生,每位由一位伙委輪流負責,伙食費則由用餐者分擔。餐廳有兩位廚師負責料理,由於菜色佳,價錢便宜,頗獲員工好評,因此員工的婚葬喜慶也都由餐廳代辦,餐廳也因而成為林田山員工情感交流的重要場所

福利社

福利社從日治時代就設立了,存在至今已近一甲子,當時稱為「酒保」,是林場最重要的後勤補給單位,負責林場所有民生用品的販售,並曾在高嶺、大觀設有分部,以服務員工。雖然林場的經營全數度易手,但福利社卻能一直被保留,可見它在員工生活上的重要性。早年員工在福利社及其他各式商店中購物,皆可採取記帳的方式,發餉時再由場方代扣,因此發薪水時常有員工因記帳消費過多而薪水所剩無幾。民國八十八年三月,林田山文史工作室已將福利社改成「林業生活館」,主要展示早年林場員工眷屬生活上所用之木製器物。

洗衣部

民國五0年代,林田山聚集了許多未婚或遠離妻兒的單身漢到此謀生,而林場員工也大多相當重視衣著,為了服務員工,遂由職工福利委員會設立洗衣部,並外包經營。首任的經營者為彭水金,六0年代起則改由陳明助接辦,當時為員工提供洗衣整燙等服務,且價錢相當便宜。一直到民國七0年代時,隨著林場的員工減少,且單身漢也多已成家立業,洗衣部的功能也大不如前,隨於民國七0年代末期撤除,現今則已改成住家。

魚菜部

魚菜部是專為在伐木現場作業的工人而設的,特約商每日必須將這些副食品隨著第一班火車或索道運送上山,已保食物的新鮮。如遇天災交通中斷,也必須僱工將這些菜背負上山,使在山上辛苦工作的工人每天都能吃到新鮮的食物。

理髮室

林田山的員工終日在崇山峻嶺間辛勤工作,每個月的收入卻仍然不敷生活度用,管理處舉辦的各項福利措施包括擔任醫療工作醫務室;實施教育工作的長橋國民學校森榮分班(今森榮國小);保險事業;提供休閒的森榮、大觀、高嶺俱樂部及圖書室、理髮室。 民國37年7月籌設理髮室兩所,分別位於森榮及高嶺,鑑於員工收入菲薄,收費按照市價的對折計算

冰果室

炎炎暑夏何處去?對林田山人而言,冰果室當是不二的選擇,只要來支冰果室的枝仔冰,或是一盤刨冰,包準暑氣全消。 冰果室設立於民國五十年代,專為林場員工提供冰品飲料,也有賣麵食。 冰品有各種口味和刨冰,全都是由冰果室自製的,絕不添加人工色素和糖精,不僅好吃而且衛生,深獲林田山人的喜愛。冰果室先後曾由張樹霖、溫五湖、堂中立等先生經營,於七十年代結束營業。 令人惋惜的是,結束營業時,所有製冰的機器、器物 ,皆以論斤方式賤價賣出,並未獲保存。 昔日林田山人清涼消暑的好地方,如今以改成森榮里辦公室及里活動中心,同樣是林田山人常活動的地方,只是現在的景況和過去已大不相同。

米店

主食的正常供應,對林田山而言相當重要,因此在森榮設有米店,而在山上各伐木據點也都設有代辦處。林田山的米糧雖然全由特約米商供應,但為不使貨源中斷,或米商哄抬壟斷,林場對米商有嚴格的管制,那即是米價不得高於市價,盈餘亦需提撥部分做為員工福利金,而遇颱風或災害路線中斷時,米商還需僱工將米背上山,以保山上工作的人無斷炊之虞。 米店內部特意用木板架高,以防老鼠,而正門旁開一窗口,一切買賣皆在此窗口進行。如今米店仍保有昔日的裝設,但已被當作倉庫了。

醫務室

伐木是高危險性的工作,為照顧林場員工和眷屬,戰後林田山設立了醫務室,有醫生、助產士各一名,護士三名;在海拔二千二百公尺的高嶺另設醫療站,有一位受作醫藥訓練的醫務員駐守,用電話向醫療站的醫生敘述病人的病情,在開藥方由醫務員配藥先暫時解決病患的痛苦後,載送下山治療。林場員工、眷屬、包商看病全都是免費。由於林田山交通不方便,凡是林場中的員工、眷屬身體不適,皆仰仗醫務室的醫生診治,所以醫療站的醫生幾乎樣樣要精通,甚至二十四小時待命,隨時接受員工的診治。 如今,萬榮工作站已將醫務室改成「林業文物陳列館」,除展示當年伐木、生活用具外,也還保留了一些醫療器材。

鐵道

早期林田山林場曾使用"木馬路"來運輸產地的原木(大安山及清水谷地區)。所謂的木馬路,就是沿著伐木區到山下土場開闢的運材小徑。然而,比較方便、快捷的運工具則是索道與鐵路。 昭和14年(1939年),日資的台灣與葉株式會社在獲得採伐權後便開築萬森線(2611公尺)、溫泉線(4180.5公尺)、大觀線(10350公尺)及高嶺線的一部分。 民國50年,一0一林班結束作業廠方另尋伐木區,自海拔2620公尺的高登修築34公里的新高鐵路,這條鐵路一直到民國60年四月完工,是林田山林場投資的最大工程。連接各個伐木區的鐵道大多架設於蜿蜒山壁間,懸空的棧道式或橋樑式設計比例很高,架設時多半使用現今台灣森林越來越少見的針葉一級木,為了節省燃油,常嘗試上山時用蹦蹦車在前方拉曳,下山便自由溜放。民國72年林田山林道完成後,大卡車成為最快捷的運輸工具,森林鐵道漸漸退居舞台之後

旭東亭

建於民國43年,原亭傍著鐵道可遠眺東海岸旭日東昇,俯瞰林場的辦公廳舍及住宅,當時的場長王曉林先生(別號旭東)認為此地景觀絕佳,雇員以林場自產檜木修築成的六角涼亭,將之稱為旭東亭,本地人都稱為「六角亭仔」。 民國八十一年寶莉颱風來襲,將亭仔吹垮,民國八十六年用南洋杉及水泥重建,新的旭東亭卻已不見昔日風采,讓人更加懷念原亭舊聯:「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林田山幼稚園

林田山幼稚園是由林場在民國四十二年開辦的,專供林場的子弟就讀,由林場負擔包括師資、設備、教材、膳食等費用。林田山全盛時期,最多曾有大小各兩班,共一百四十名幼童,由五位老師負責照顧,但到民國七十二年停辦時,就只剩十二人了。幼童在老師和場方的悉心照顧下,在林場中渡過快樂的童年,只是當年充滿歡樂笑聲的幼稚園,如今早已沈寂,留下一片荒煙蔓草。

康樂新村

50年代,林場業務隨著出材量的成長而增加,在最興盛的時期,住的腹地捉襟見肘,明顯不足,部份臨時人員甚至找個空地就搭起屋舍,暫時遮風避雨。民國42年,場方開始徵收原住民山地保留地做為宿舍基地,民國43年起陸陸續續在原為墳場的山坡地蓋起五棟標準格式的瓦房建築,王曉林場長特立牌坊提名為「康樂新村」,供應員工住宿空間。房舍因年久失修而有破落之意,林田山文史工作室於88年5月重補缺失,有興建振興之意。

鳳凰木

落葉中喬木,樹冠傘狀;幹基多有板根。葉為二回羽狀,羽片10~20對,對生。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頂生;花瓣5片,呈豔紅色,帶有黃暈。莢果木質,扁平而具厚邊緣,長可達60公分,外為暗紅色,內藏種子40∼50。 林田山在四十年代伐木鼎盛,林場於是開始進行宿舍附近的綠化工作。這時多半選擇迅速生長的樹種栽植;鳳凰木產於非洲東部之馬達加斯加島,許多熱帶及亞熱帶國家均有栽值。鳳凰木被引進林田山之後,伴隨著這裡的小孩長大,許多林場人的兒時回憶中,它都佔有一席之地。

中山堂

已經成為危樓的中山堂,其實是林田山人的精神寄託所在。民國五十年,中興紙業提撥營業額千分之三作為職工福利金,林田山獲得30萬元,便用將進20萬元購進日製電影放映機兩部,堪稱東部最新,也是林場最轟動的大事。每當林場辦公廳公佈欄貼出粉紅色的通知單,就表示中山堂晚上有電影可以欣賞。電影片來源自花蓮元山電影院,每週放映二、三場免費的電影,是鳳林、光復、萬榮一帶的大事,往往人手一支枝仔冰(林場自製),將中山堂擠的水洩不通。電影結束時,擴音器裡傳來鄧麗君「何日君再來」歌曲唱完,還有一段女聲廣播:「忙了一天累了嗎?想睡了嗎?別忘了檢查門窗關好了?嗎爐火滅了嗎?祝大家晚安。」 至今,許多林田山人懷想起中山堂的電影,記憶裡都還飄著檜木香!

森榮國小

森榮國小是隨著林田山興起的小學,它的前身是後場自行開辦的員工子弟學校,民國三十九年改稱「森榮分班」,四十三年由縣政府接辦「長橋國小森榮分校」,但只有一到三年級,四年 級以後就必學生也就月來越多須到長橋國小就讀。隨著木材產量增加,湧進了大到此謀生的居民,學生也就愈來愈多,於是民國四十七年森榮分班終於獨立設校,即是森榮國小。民國五十五年是學生人數最高峰的時期,多達447人。 民國七十年代,台灣林業的經營逐漸轉型,林田山木材的產量減少,人口嚴重外流,學生人士銳減,於是民國七十六年將森榮國小改為分班,次年正式廢校,森榮國小終於隨著林田山走入歷史。

福安宮

土地公在台灣到處都能見得到,閩南人的信仰裡,土地公可以說是最深入民間,黎民百姓的心願,像是五穀豐收、六畜興旺等等,都要透過土地公來達成。 林田山的土地公廟,最先是李先泉在溫泉鐵道起點的大石頭下設案膜拜,民國六十二年,王錦鴻先生為了尊重土地公,籌組新建委員會,請光復鄉張道士勘驗,認為保警隊山溝東側為靈居地,向原住民羅阿春先生承租土地,六十二年六月十八日落成並開光點晴。民國七十四年,居民又籌募經費於同年十月完成戲臺,至此每逢出一、十五或還願等祭祀活動,信徒絡繹不絕,香火鼎盛。

消防館

民國四十九年九月,製材工廠發生嚴重火災,鳳林、光復和光復糖廠的消防車都趕來救援,無奈當時對外的交通只有一條鐵路,消防車無法進入火場,只得眼睜睜看著火將整個工廠完全吞沒,情況危及,損失慘重。 災後林場積極擴充消防設備、設立消防館、成立消防隊、廣設消防栓、消防館線,為因應陡曲的巷道,消防幫浦還設計為二輪手推車及人力搬抬式合併組合而成,並開闢萬森公路,以利消防車輛進出。爾後這些消防設施,除了消防演習之外,就未曾派上用場過。

瓦斯車館

林田山鐵道上奔馳的火車最高時速15公里,使用蒸汽式及汽油式引擎兩種火車頭。 平地的萬榮線最早由一輛英國製(LCK10)15公噸的火車擔任運輸的工作,四十年代曾向台鐵購置另外一輛同行號的火車頭雙駕並駛。民國五十一年全面使用汽油式引擎以後,在修理工廠解體,正式走入歷史。 台灣光復後,自日人手中接收9輛加藤式(KATO)7噸重火車。國民五一年,伐木業鼎盛,原有的火車頭不敷使用,中興紙業又添購5輛加入運輸的行列,自此,林田山的運輸系統成了加藤式的天下。 目前放置於瓦斯車館的就是碩果僅存的加藤式火車頭,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汽油非常缺乏,林場改用木炭來製造瓦斯做為燃料。駕駛員往往半夜就得起床,將木炭敲成拳頭大小,一塊塊堆疊進汽油車的特殊裝備內,生火擠瓦斯,老一輩的林場人至今仍稱其為瓦斯車。

回首頁
回上頁

回首頁
回上頁
步道圖使用說明:
只要您點選圖上數字,即可到達相對位置去。
瓦斯車館 消防館 福安宮 森榮國小 中山堂 鳳凰木 康樂新村 林田山幼稚園 旭東亭 鐵道 醫務室 米店 冰果室 理髮室 魚菜部 洗衣部 福利社 森榮餐廳 日式住宅 木炭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