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的門多寡與所供的神明有關,大廟門多,有七門、五門、三門,小廟就祇有一個門。以前的廟門幾乎都是由木頭製成的。中門之外的側門門楹下安置一對門枕石,用來固定門戶,使門不會搖動。由於看起來很像一隻四方型的箱子,所以也叫做石箱。包公廟並沒有製作石箱,而是採用造型更精美的門鼓

  古時候的叫化子常坐在石箱上面,所以有人形容它是乞丐椅。門鼓則因為較為高大、精緻,所以乞丐比較不會去坐在上面。

  

包公廟的門枕石
門鼓,又叫做門枕石。

  因為乞丐坐在廟門口,實在有礙觀瞻,所以廟公(祝)會出面趕乞丐。有的乞丐臉皮比較厚,不只不離開,還反唇相譏。這就是台語俗話所說的「乞食趕廟公」。

  現代寺廟的建築多採用鋼筋水泥建造,或大量採用石材,已經用不著靠門枕石來穩固門板,但門枕石(石箱、門鼓)仍然存在,變成了純裝飾工藝品。

  
  包公廟的門鼓安置於台階旁。由於擔心小孩子攀爬上去而發生危險,所以用鐵枝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