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窯業

其輝與金鍊成陶器工廠

  「金煉成陶器工廠」,原位於埔頂莊(現今科園里一鄰大學路中華信義神學院一帶),成立於日據大正五年(1916),為汪其輝之岳母董陳氆所創建,是竹塹地區陶器製造業之先軀。
  早期生產缸、缽、甕、碗、花盆、塘涵管等陶器製品,陶土取自草厝仔黑土。成品大部份運至董家在東門市場之五金行販售,後來由於窯廠土地被日人徵收為石油化學工業區預定地,遂於昭和十八年(1943)遷移至金山面。
  金煉成第二代董文(漢文)先生回憶說,養父汪其輝入贅董家前從事木工業,善於精緻雕工製造,把金煉成陶器製品提昇至一定水準,功不可沒。
  金煉成產品盛極一時,除了汪其輝懂得聘請精湛陶師與講究品質管理之外,另一主要原因是本地麻園肚以南與下員山圳以北稻田的黏土品質優良,能拉出很薄的坯體。
  金煉成之陶器製品,是當時每個家庭傳統生活的必需品,因其燒製技術佳、品質好,所生產之陶器製品溫度夠,無論醃製肉類、蔬菜或裝水、放酒,陶面不會滲水氣,而且能保存食物新鮮,儲水多日不易發臭,這樣才能讓大家口碑相傳。所以金煉成的產品可以賣得高價錢。
  金煉成陶器製品,興盛時期由承銷商運至竹東上坪、橫山、芎林、竹北、湖口、新埔、關西等地販售。新竹地區各大醬油廠、豆油廠也特別訂製大水缸、大缽頭,金煉成因此生意興隆、獲利可觀。
  民國五十三年一月一日,汪其輝車禍身故,享年六十八歲。隨後其妻把陶器廠租給養子董文、女婿汪清祥、姪兒汪文烈等人及福州師父林景針共同經營。由於租金每月持續提高,經營者艱苦支撐,家族間猜忌磨擦日深;一年後,汪其輝未亡人把地上物(陶器廠與附屬建築物)以三十萬之價格賣給鄭再傳、陳陣、林山燕等三人,從此金煉成陶器工廠走入了歷史。
  

金山面傳統窯業(吳慶杰攝)

金山面窯業製品(吳慶杰攝)

   (參考資料:矽谷幽-蘭金山面  吳慶杰著)

(回本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