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面人文景觀

(按照片上的數字或下面標籤都可以進入導覽區喔!)

1.金山寺 2.竹中國小兩座古石碑 3.義勇忠祠 4.集福宮

(建議由標籤進入檢索,可對本專題做最迅速且最完整的了解)

人文景觀地圖索引 

金山寺

    位於實驗中學後方,為國家三級古蹟,大約建於清乾隆四、五十年間很可能是林特魁請墾金山面設隘防番所建,供奉觀音佛祖,舊名為香蓮菴、靈泉寺、長青禪寺
    現存金山寺歷史最悠久之雕刻文字記載於正殿左擔柱前、拜廊邊之八角形出食台(一般人稱為石佛柱),係清咸豐十年(1854)所立,為一重要石雕歷史文物。柱面上之彈孔,亦可嗅出日軍據台之役。
    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於民國七十五年間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規劃金山寺的修護研究工作,依日明治二十九年(1896)原樣重修,民國七十九年動工,隔年十二月完成金山寺原來的面貌。金山寺於歷盡滄桑後,現在儼然成為新竹市東區人氣最旺的信仰中心。
    金山寺有一全台極具知名度的泥塑觀音佛像、一對石獅與泥塑十八羅漢。寺廟建築以磚、土、卵石為基礎興建而成,此即俗稱之「斗子牆」。另建材大量採用紅色磚瓦,亦很有特色。簡單樸實的磚牆、磚柱、不同於一般寺廟的雕樑畫柱,屋頂則全以紅瓦覆蓋,僅於屋脊以琉璃瓦片稍加點綴裝飾,整體而言,敦厚篤實,予人以自然親和的感覺。

未修復以前的金山寺

未修復以前的金山寺(吳慶杰攝)

金山寺前的石獅

金山寺前的石獅

(返回本文目錄)


竹中國小兩座古石碑

    竹中國小兩座稀世骨董古碑,為清代淡水同知張啟所立。是金山面地區唯一保存相當完整,彌足珍貴的石碑。石碑提供相當珍貴之史實,開拓頭重埔的林
欽堂是林先坤的族親,金山面開山鼻祖林特魁是林先坤的第五子。也證明了竹北六家林家之拓墾頭重埔與金山面之間有關聯。



竹中國小古石碑

竹中國小古石碑

(返回本文目錄)              


義勇忠祠

    位於科園三期安遷戶綠地上,當地居民稱之為「河南公」。
    清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爭戰敗,馬關條約簽訂,清廷將台灣割讓予日本,當時李鴻章曾言:「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割之無妨。」在割地賠款之際,竟口沒遮攔,致引起台灣部份官兵和台灣人的反感,遂宣佈成立「台灣民主國」,冀自救保台灣,並共同抵抗日軍強行進占。於是發生「乙未抗日戰爭」。
    台灣民主國敗亡後,唐景崧的親兵,大部份逃到淡水,經日軍繳械後雇外國輪船遺返大陸。少部份南下的散兵游勇,即客家人所稱的─河南兵。身懷財帛鉅金,在逃亡途中仍有燒殺掠奪之行為,遂被沿途義勇軍、民眾組團或個人截殺。
    竄逃至新竹之河南兵,部份潛移湳雅莊(現今湳雅里中部)躲藏,而形成聚落;
    相傳這些散兵多為河南籍,故湳雅莊人稱其聚落為河南村,後誤植為荷蘭村。少部份逃至新竹金山面的河南兵卻遭人殺害,就地掩埋於田野之中。後因妨礙農人耕作,於日大正十年(1921),經本地鄉紳吳廷、吳忠、吳石泉、徐木生、徐華、龔海等六人起骨集中於一處,在金山面下庄四方埤邊,用三只百二石之大水缸裝置骨骸,修一墳墓祭祀,是年冬節日正式完工。後因金山面大地主鄭邦泗擴大埤塘蓄水量,乃於日昭和十三年(1931)間將河南公墓移至上庄伯公邊。
    直到民國七十九年科學園區徵收三期土地,金山里與仙水里上、下庄之土地全被徵收,居民四散遷徒,聚落乃廢。「河南公」墓也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冬至日正式遷移至三期安遷戶綠地上十坪左右新建之廟宇,並改稱為「義勇忠祠」。

義勇忠祠前景
義勇忠祠前景

 

(返回本文目錄)


集福宮

    位於三期安遷戶社區內,是六位伯公的聯合辦公室。包括金山里的「上庄伯公」、「三角伯公」、「楓樹伯公」、「龍尾伯公」、「水頭伯公」及仙水里的「皮鞋廠伯公」。因科園三期的徵收,科管局乃將分散各庄頭之土地公廟集中一處。編列經費斥資千萬元,鳩工建造一美侖美奐之廟宇。

集福宮-伯公聯合辦公室

集福宮-伯公聯合辦公室

資料來源:金山面文史工作室資料

參考網站:清蔚園 

(返回本文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