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面發展史

金山面發展史

時間 發生事件

◎雍正十一年(1733)

由於「金山面山」為竹塹城的少祖山,故金山面之名,最早出現於淡水廳同知徐治民「卜地」建城之時。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土牛溝自竹東鎮的員山仔、柴梳山、經過金山面、埔頂、……等地。

◎乾隆三十七年 (1772)

特魁向竹塹社番請墾厚力林一帶山場。(今竹東鎮柯湖里一帶)金山面亦包含其墾批界內。

◎乾隆三十九年(1774)

林欽堂承墾頭重埔、員山仔一帶竹塹社通事丁老吻與土目什班的土地。  

◎乾隆四十一年(1776)

竹塹社通事丁老吻、土目什班有崁頂埔地一所,因自力不能耕種,以銀一百五十元賣給林欽堂、曾日輝等人,成為員山仔莊通莊牧業之所。

◎乾隆四十八年(1783)  

林特魁募佃開闢金山面一帶成田園,遞年完納番大租。

◎乾隆五十一年(1786)

林爽文反清事件,當時義民軍與林爽文部隊在金山面開戰(今竹北六家、竹東鎮員山、頭重里到新竹市客雅溪一帶)。

◎嘉慶十九年 (1814)

鄭應春和吳卻等向官府呈請開墾金山面一帶,雖蒙准,但未經呈覆,以致墾界未定。  

◎嘉慶二十年 (1815)

 

郭勃、陳環、蘇春等人,向熟番給墾於金山面設隘開墾。

◎嘉慶二十二年 (1817)  

郭、陳、蘇等人和林特魁發生墾界糾紛。

◎道光九年 (1829)

郭、陳、蘇等人之土地,由淡水廳同知李慎彝捐買為義塚地。  

◎道光十四年(1834)

金山面一帶土地正式歸入金廣福大隘管轄。

◎道光十六年(1836)

林泰春承墾金山面、酒仙崙下、(今寶山鄉寶山村一帶)。

◎道光十八年(1838)

金成美、鄭振記分別承墾金山面之三角仔及溝南(今新竹市金山里)等地。  

◎咸豐十年 (1860)

香蓮庵之雕刻文字記載於石佛柱上,係金山寺最悠久之雕刻文字。  

◎同治六年 (1867)

林占梅至靈泉禪寺遊玩題遊靈泉禪寺題壁詩。係靈泉寺最早之文字記載。  

◎光緒六年 (1875)

淡新分治,設新竹縣、出現「金山面莊」名稱。

光緒十四年 (1888)

高廷琛、李聯萼、林汝梅、鄭如蘭、陳濬芝等五位閩籍金廣福股夥,因向官府控告金廣福墾戶首姜紹基,經官府裁定:姜家撥銀二千佛圓與閩籍股夥,其後鑒於當時靈泉寺歲久雨蝕風侵,乃以此經費於原香蓮庵基地擴建寺廟,改為長清禪寺。  

◎光緒十五年 (1889)

 

金山面莊隸屬於竹北上一堡(又名竹塹堡)的東門保。

◎光緒二十年 (1894)

行政區域屬新竹縣竹塹堡金山面莊。

日人板大佐等人扮成僧侶住於長清禪寺。  

◎光緒二十一年 (1895)

唐景崧親兵數十人身懷財帛鉅款流竄金山面一帶,遭人殺害。

日軍據台之初,攻打竹塹城。金山面、水仙崙、柯仔壢、頭重埔等地是敵我雙方攻防陣地。 長青禪寺(現今之金山寺)為附近百姓提供之糧食儲存之地,以支援義軍抗日,在戰爭中遭日軍焚毀。  

◎明治二十八年 (1895)

竹塹堡改為竹北一堡,金山面庄隸屬於台北縣新竹支廳竹北一堡轄內。  

◎明治二十九年 (1896)

由閩人楊標邀集信徒合資重建,改稱為金山寺與懸掛「開台金山寺」匾額。  

◎明治三十四年 (1901)

金山面庄屬新竹廳樹林頭區管轄。

埔頂派出所成立。(址在現今之埔頂里埔頂路二一三號)  

◎明治三十七年 (1904)

新竹役場將金山面義塚地部份地區保留為金山面共同墓地。  

◎明治三十八年 (1905)

來自頭重埔居民林榮貴遷入關東橋定居經商,始漸形成聚落。  

◎明治四十一年 (1908)

 

新竹拓殖軌道會社建築新竹至樹杞林之輕便軌道。

◎大正初年 (1911)

新竹至樹杞林之輕便軌道於關東橋設立招呼站,(址在現今光復路一段一一八號)。  

◎大正九年 (1920)

 

改為新竹州新竹郡新竹街金山面。

◎大正十年 (1921)

河南兵遭人殺害之骨骸,經地方人士集中一處在金山面下庄四方埤邊,修一墳墓祭祀。

新竹市第一公學校埔頂分離教室,假埔頂保甲聯合事務所(址在現今埔頂里埔頂路一五八巷)成立。  

◎大正十一年(1922)

 

埔頂分離教室遷至現址,校地為北埔姜振驤所捐贈。

◎大正十二年(1923)

 

埔頂分離教室改稱新竹第一公學校埔頂分教場。

◎昭和三年 (1928)

金山面茶葉組合製造工場建立

埔頂分教場獨立為新竹市第三公學校。  

◎昭和九年 (1934)

 

新竹埔頂電氣所開關所成立。

◎昭和十二年 (1937)

 

埔頂電氣所改為新竹變電所。

◎昭和十三年 (1938)

因金山面大地主鄭邦泗擴大四方埤塘蓄水量,將河南公墓,移至上庄伯公邊。

◎昭和十六年 (1941)

新竹市第三公學校改為新竹市高丘國民學校。

◎昭和十九年 (1944)

日人動用海軍人員與民佚在五步哭山下挖四座防空洞,準備置放大砲四尊。  

◎民國三十四年 (1945)

廢大字設里,金山面大字以介壽路為界,析分為東西二部,東部沿用「金山面」之名,簡化為金山里,歸東區管轄。西部地區,因冷水坑溪早在清代,即以「泉自阬中流出,清可沁脾」而號稱「靈泉」,故設里後乃以「仙水」命名。  

高丘國民學校改稱新竹市第五國民學校。

新竹客運在關東橋設立停車站。 

◎民國三十六年 (1947)

第五國民學校更名龍山國民學校。

民國三十八年 (1949)

 

關東戲院落成。

◎民國三十九年 (1950)

 

新竹市降格為縣轄市,廢東區,金山里疆域不變。

◎民國四十一年 (1952)

興建中興新村

新竹地區用電增加,變電所乃更新設備,並遷至埔頂派出所東側。

設立竹中國小。  

◎民國四十三年 (1954)

坪埔軍部設立。

興建陸光新村。

開闢介壽路。

◎民國四十五年 (1956)

 

貝錦章神父創建聖家天主堂。

◎民國四十七年 (1958)

 

設立關東國小。

◎民國四十九年 (1960)

闢建關東市場。

設立光武國中。

介壽堂戲院落成。  

◎民國五十年 (1961)

台灣日光燈廠設立。

關東橋派出所設立。

◎民國六十六年 (1977) 

中山高速公路新竹段通車。

◎民國六十七年 (1978)

光復路拓寬為四線道。

設立私立世界高級工家職業學校。  

◎民國六十九年 (1980)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立。

◎民國七十一年 (1982)  

新竹市升格為省轄市,金山里歸新竹市政府直轄。

◎民國七十二年 (1983)  

設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學。

◎民國七十四年(1985)  

內政部正式公告金山寺為國家三級古蹟。

◎民國八十年 (1991)

金山寺修復工作完成。

◎民國八十一年 (1992)

河南公廟遷建於三期安遷戶綠地上十坪左右新建之廟宇,並改稱為「義勇忠祠」。

  (資料來源:矽谷幽蘭-金山面 吳慶杰著 )

(回本文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