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誌] [訪問耆老] [訪談遊客] [活動剪輯] [寫生集錦] [省思]

受訪問者:施爺爺              訪 問 者:徐老師 董老師

施百練訪談--董徐閱讀參考文獻時對於南門的位置,有兩種說法,一種在百二坎上方,一種說法在百二坎中段,那一種說法正確?為什麼要拆除?
:南門的位置大約在百二坎中間的平台位置,一則因為建芝山岩神社而修建由參道通往神社的百二坎,一則當時的南門也實在太老舊,快倒塌了,因此被拆除掉。


:日本在惠濟宮開辦國語傳習所當時惠濟宮文昌祠已有「義塾」教授漢文改為國語傳習所後招生情形如何?教學內容如何? 
:事實上日人初到惠濟宮招收學生時並未強制學生只學日語,他們同時開辦漢語課程,並且聘請當時在「義塾」教書的漢語老師執教,這種漸進式的做法執行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學堂一開始也招收大人,最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推廣日語,後來漸漸走向正規教育,分齡招收學童,就是所謂全科教學,包括了體育、音樂……等。


:「六氏先生」只不過是六位小學老師死後何以能受到日本人如此尊崇的待遇?
:「六氏先生」乃是大學教授,是個非常優秀的老師,來台灣主要是為了編輯教科書。日本初到台灣,要招募日本教師到台灣工作並不容易,「六氏先生」到台灣不久即遇難,可能會影響以後日籍老師的招募,所以日人必須謹慎處理,再加上日本人重視教育,對教育者自是特別尊崇,事實上後來的芝山岩神社崇祀的對象也不只是六氏先生及日籍教育者,還包括許多臺籍的教師。(受訪者的祖父施錫輝先生是當時清朝的秀才,乃是「六氏先生」的學生,在當時的丙組第三班,他跟「六氏先生」學日語,而他也教「六氏先生」台語)


:現在的雨農路就是日據時代的參道,您書中提及由士林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協助建造,現在的兒童對此說法感到好奇,可否請您說明?
:是的,以前雨農路的名字叫芝山岩神社棧道,當初購買道路用地後卻沒有工程費,因以前士林國小的學生就必須輪流去打掃芝山岩,所以也就由士林國小的學生輪流去造路。我當時正就讀士林國小六年級,所以也親自參與此一工程,還記得路基建好後還鋪上小石子,所以當時這條路是一條石子路。在我就讀小學時公共服務課程是非常重要的,打掃、建路、種樹還得耕種、收成,現在的士林國中原是一塊耕地,士林國小師生必須利用課餘去耕種,這些事對現在的兒童而言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我們小時後做起來並不覺得苦。


:芝山岩的舊街是否在現在的神農宮附近,那兒離芝山岩有一段很長的距離芝山岩而學生上課皆需要到芝山岩,是否太遠?
答:芝山岩的舊街是現在的神農宮附近,也就是現在的郭元益餅行的附近,現在的人出門都有車代步,走一小段路就受不了,可是日據時代交通不沒有如此發達,到那兒都得走路,這麼一小段路程對當時的人來說真是稀鬆平常,士林一帶遠到內雙溪、外雙溪……等都走路到芝山岩上課。


:聽說八芝蘭地區文風鼎盛,文人特別多,是士林人誇大的說法,還是確有其事?
:這是確實的事,以前的士林地區文風鼎盛,因為在道光二十年間,有一位潘永清先生蓋了一間文昌祠,而且設立了義塾(不用錢的學堂),當時的學生很多,不分貴賤,都可以來上課,因而蔚成讀書風氣,所以文人特別多,尤其是秀才最多,其次舉人及進士。義塾隨後由楊錫侯先生繼續辦學,在士林國小歷年老師名單中,也有其名。士林地區文風鼎盛我想潘永清先生設立的義塾功不可沒,這也證明學校教育在整體教育中的重要性。


:施老師您的年代跨日據時代及國民政府時代,這兩個時代的芝山岩有何不同?
:日據時代,日本人在芝山岩設學堂,乃因得知潘永清先生已在此設立文昌祠義塾而來,日本人辦學是相當認真及投入,在這一段時間芝山岩就是一個教育精神中心,神聖而莊嚴,所有的教育者都以能到芝山岩朝聖為榮,在加上芝山岩的史前遺址是日人栗野傳之丞發現的,也是台灣考古學上最早被發現的史前遺址。所以日人非常重視這兒的保護工作,現在在仙水聖跡前仍有一水泥柱書「風景保護林」就是日本人所立。日本戰敗後,在日本仍成立了士林會,來懷念士林國小,而士林國小的學生,也會前往日本拜訪日本的老師。國民政府來台後,芝山岩變為軍事基地,現在仍到處可見到砲台、岡哨,所以國府初期一般的民眾是不會上山的,而且山上有許多管制區,誤闖了也不好,加上芝山岩是情治中心總是蒙上一曾層神秘的棉面紗,直到最近幾年才漸漸開放,芝山岩成為士林地區民眾的重要活動中心。


:芝山岩上面廢棄的砲台及岡哨為何留著?看起來和現在似乎不太協調?
:我是贊成留著的,如此可保留歷史的真相;讓歷史回歸歷史的原貌,讓後代子孫有跡可尋。就像日本戰敗後,芝山岩上的一些日據建築、碑文都被毀壞,如果就讓它們留在原處,一旁加以文字說明,就是一個很好的歷史教材。


:您書中提到通往東門有一條小路,你是否看過東門?
:沒看過,但是我曾經走過這條小路幾次,那條小路可以直達到現在的陽明醫院。也看到了東門倒塌的橫桿(上面寫著芝山岩乙酉年……等字),目前應被埋在地底下,芝山岩的四個隘門建於道光五年,年代約有一百七十六年。


:石馬的位置在何處?
:石馬的位置就在現在百二坎下的位置,原來是可以見到四肢的但現在深陷泥土中,所以只看到頭部和一點典軀幹,原來那兒是一大片農田,後來建路墊高了路基,所以看起來好像從土裡挖出來的,其實那是原來的地平面。


:請問文房四寶在何處?
:沿著北門的路下去,有石書、石紙、石筆,而目前石書在石頭公廟裡,而石筆在石頭公廟案下的一支筆,目前只剩下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