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蜆,一般我們稱為「蜊仔」,英文名稱:「freshwater clam,corlicula」,學名「Corbicula fluminea Muller」,它生長於各地小河川、養殖池塘及湖沼,養殖生產期平均約為7-8個月(視有無過冬),它的外形接近正三角形,殼長細高而突,出前後緣略直,前後端稍尖,尤以後端延長而成角。蜆的種類有很多。如:臺灣大蜆、大和蜆、潮鮮蜆。我們花蓮的是臺灣大蜆;花蓮縣壽豐鄉地處和中央山脈群山之間,所以空氣清晰、水質最好。一般而言外殼呈暗褐色或漆黑色,可是由於壽豐地區的水質較佳,此地生產的蜆外殼呈現黃褐色,因此博得「黃金蜆」的稱號。內面窩心部為白色,周緣部帶紫色,鉸齒相當發達。殼徑普通為二分分左右。養殖業者利用沙礫地冒出地下湧泉,採用階梯式的活水養殖,品質最佳;蜆貝如金黃色,所以有「黃金蜆」之稱。 蜆為雌雄同體,業者將它撈起置於陰涼處4小時再將它放入水中並開動水車,利用溫差及水流刺激即可讓它排卵和受精;小蜆苗可以浮游水中,補食小微生物。蜆有一對進出水管,可濾食水中的藻類和動物性浮游生物。蜆通常約8個月即可上市規格,一年四季中以4~10月所產下的肥滿高、風味最佳,這是因為陽光充足、綠藻繁殖快、餌料充足的原故。 河蜆的營養成分:
(資料來源 :行政院衛生署,台灣地區常見食用魚貝類圖說,p. 143, 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臺初版。)河蜆的處理方法:一般以活貝銷,售少數冰藏或凍藏。可是壽豐地區的「黃金蜆」,由於品質較佳,因此可以再加工製成「蜆精」、「蜆丸」及「醃漬硯」,讓蜆的食用價值更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