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布農部落,您可以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藝術氣息,因為在這裡隨處可見到許多原住民的雕刻藝術。

         根據園區內解說員表示,目前整個園區裡所呈現的雕刻藝術,不僅限於布農族的藝術作品展現,也包含了其他原住民的藝術,因為他們希望能藉由這個空間傳遞出原住民各族群的藝術特色,在這裡他們會不定期的舉辦各項活動,找一些原住民的雕刻家來這裡製作作品,因此作品的風格可以說是非常地多樣化。園區內的藝術作品有一些是他們認為有特殊的風格特色,一定要介紹給大家欣賞的,我們特別的將它筐選出來,為大家做一個完整的報導,現在就讓我們帶領大家一同來體驗原住民的藝術氣息吧!

回布農部    落

特 殊 重 要 藝 術 作 品 介 紹

文 化 的 樑

作品名稱:文化的樑(1999年)

位置︰入園後過了鳥園的左邊

使用材料︰鐵製作品

尺寸︰長18公尺

作者︰撒古流•巴瓦瓦隆----排灣族

表現形式及概念︰

這是一個大型鐵雕作品,祖孫兩人扛著一隻大樑行走。在過去傳統的社會裡,文化教育的責任是落在祖父母身上,他們負責將傳統的知識與文化傳授給子孫輩,因為祖父母有豐富的人生歷練,對於自然、山林河川的知識以及部落倫理道德與價值觀都非常豐富,在部落裡,老者一直是扮演著推動與傳承得角色。

樑是支撐房屋重要的結構,樑如果不健全,房屋也就跟著不健全,因此樑的存在就如同象徵著部落過去的老者與子孫之間傳承的連結,這個作品便是要提供這樣一個反省與思考的空間。

作者簡介:

排灣族作品工作者,長年投身於原住民藝術文化傳承工作。
1960 出生於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村
1979 帶動部落發展傳統手工藝
1981 製作失落已久的傳統陶壺
1984 成立古流工作室
1992 製作傳統石板屋
1993 發表專書(排灣族的裝飾藝術)
1994 提出(排灣、魯凱民族文化學園計劃書)
1997 推動「達瓦蘭」部落教室

中 央 山 脈 的 守 護 者

作品名稱︰中央山脈的守護者(2000年)

位置︰舞台與咖啡屋的草地上,八件大型木雕組

使用材料︰木材

作品表現形式及概念︰

新世紀的到來,也是原住民新的開始,新的希望,此次選擇雕刻這張歷史照片,是因為那是我們布農族的族人曾經縱橫山林,在高山上與敵人追逐,獵人頭、狩獵,創造音樂上獨樹一格的八部合音和布農的記事曆。

在布農部落裡,這件作品的呈現,將是布農族勾起回憶的地方,也是原住民引以為傲的地方。我們布農忘記過去,原住民要活出來。

作者簡介:烏滾(胡光輝)—布農族

        烏滾是少數權力投身在原住民傳統文化創作的年輕人之一。曾在大溪學習木雕,並拜 Eky (林益千)為師。近年成立個人工作室後,努力創作,不論是質或量都有大幅的進步。作品多為木雕,刀法獨特,充滿力感,可以輕易感受到原住名堅毅的生命力,似乎就要從作品中蹦然而出。

1975  生於台東延平鄉

1998  台北國父紀念館『台東縣原住民文物特展』

1999 『雕鑿山海情』原住民藝術創作聯展

1999   延平鄉公所委託製作鸞山村的精神象徵堡壘

生 生 不 息

作品名稱:生生不息(2000年)

位置:「重生」的右邊,水泥為底,貼上陶片,中間有一月亮造型

使用材料:陶土為主

作品尺寸:高5.5,寬8米

作品表現型式及概念:

我們是被創造在台灣土地上的「人」,我們依循日、夜、秩序,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布農,「畫曆」是我們生活累積的結晶,它記敘著布農生命作息。我們遵循祖先賜予的教悔:
耕種、收穫、狩獵、祭天地、感念祖先。耕種、收穫、狩獵、祭天地、感念祖先是我們生命的輪迴的意義,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作者簡介:阿亮(諸推依•魯發尼耀)  --排灣族

原藉屏東的阿亮,近年來落腳台東,致力於原住民傳統陶藝之創作與教育傳承之工作。

<作者簡歷>

1963  生於屏東縣牧丹鄉

1993  恆春東海堂學習陶藝

1994  台東老爺飯店聯展

1995  高雄漢神百貨聯展

1996  台北鶯歌陶嘉年華會聯展

1997  高雄澄清湖文化廣場聯展

1998  台北國父紀念館「台東之美聯展」

1999  高雄縣桃園鄉公所公共藝術展--布農畫曆。

重   生

作品名稱:重生(2000年)

位置:過橋至賞魚區左轉

使用材料:鋼材、石材、木材

作品尺寸:高5米,寬2米,厚1米

作品表現型式及概念:

作品上為一破裂的陶壺,下為青銅刀造型。在排灣族的古老傳說中,有兩個獵人兄弟,有一次上山打獵,在路上發現一個陶壺,他們把陶壺帶回家,放在閣樓上,每天中午時分,太陽自頂窗投射稻陶壺上,陶壺便一天天長大,有一天突然迸裂開來,出現一個女娃,他們將她命名為 MaLavlave,認為這是上天賜予的神聖的人。

而今由人類無情摧殘與趕盡殺絕,濯濯童山取代了蓊鬱山林,滿目瘡痍的大地在也沒有能力孕育浪漫的傳說,只有反撲,讓人類自食惡果。

這件作品以古老傳說為主軸,陶壺意味著大地之母,女娃是大地之母孕育的新生命,獵刀是原住民的謀生工具,這賴以維生的獵刀則支撐起重生的生命。作者意圖藉由作品傳達一種提醒與反省,提供人類重新思考與大地關係的邏輯。

作者:阿旦(卡魯達桑•達魯扎龍)--排灣族

阿旦自十歲起向撒古學習雕木、陶塑自己摸索研習鐵雕、石板雕。

<作者簡歷>

1971  生於屏東縣三地門鄉達瓦蘭部落

1990  參與撒古流成立的古流工作室

1996  參與國立成功大學原住民藝術展,首次發表石板雕創作

1997  成立拉莫工作室

1997  第一個展(花蓮)

1997  屏東縣三地門鄉大社國小『原住民藝術展』

2000  參加布農部落『長虹的跨越原住民創作藝術連展』多煤材創作,作品『重生』

2000  參加台東市公所舉辦的『2000熱情•阿美馬卡巴嗨觀光節─陽光•莫原•風』。

起  音

作品名稱︰起音(1999年)

位置︰『生生不息』右邊,魚池的盡頭,水流之處。

作用材料︰石頭

 

作品表現形式及概念︰

    布農的溝通由聲音開始,藉著聲波,布農族得以走過中央山脈,走過平原縱谷。布農族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回應以和諧的八部傳音,聲音不曾止息,如同布農文教基金會的事工輕輕散發,遠遠影響。

個人曾有多次個展經歷,日子為優劇場製作『優人神鼓』鼓架而聲名大噪。

作者簡介︰季•拉黑子(劉奕興)—阿美族

1962出生於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

1991成立季•拉黑子個人工作室,受聘為豐濱國中雕刻老師

1991首次個展︰『驕傲的阿美族』(台北)

1994 個展『族女人』(台北)獲台灣手工藝研究所競賽入選獎

1994第二際藝術博覽會聯展『探索現代與原始』(台北)

1995個展『太陽之歌』(台北)『舞者系列』(高雄)

1997台灣省立美術館聯展/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兩件)

1998優劇場演出之舞台設計

其 他 藝 術 作 品 欣 賞

布農部落裡,到處可以看到這些桌椅的藝術雕刻,讓人對這些作品感到興趣。

部落裡的桌子都是用石板製成,上面有著美麗的雕刻花紋與圖案。

園區的走道兩旁有著大型的石板雕刻

花圃、地面,到處可以看到這些原住民的石板藝術創作,可惜的是對於每一個作品並沒有做介紹。

木  雕  藝  術  區

這裡就是園區內陶藝製品的展示區域,因為這些作品是禁止被拍照的,所以想要欣賞的話,就請您親自前來喔!

布農部落裡的牆上也可以看見他們的繪圖作品。

這裡就是布農部落裡許多木雕製品的製作區域,我們這群小記者對於園區裡面的作品興致勃勃,纏著這位叔叔請教他們的藝術創作呢!您是否也和我們一樣,對這些藝術創作作品也十分感性趣呢!

特別介紹--布農咖啡屋

這裡就是布農咖啡屋---令人想要在這充滿原住民藝術氣息的地方駐足休息的場所,在部落裡遠遠的就可以聞到咖啡屋濃郁的咖啡香,您可以在這裡歇歇腳,享受不同風味的咖啡。

回布農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