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年,台灣最後一次大規模武裝抗日-西來庵事件的前一年,也就是日人統治台灣之後的第十九年,潘麗水出生在台南一個與漢文化關係密切的家庭。

  潘春源(1891-1972)是一位無師自通的民間傳統畫師,出生於日人據台前四年,先祖來自福建漳州龍溪,至春源時,已五代約兩百年的時間。春源十八歲,以自修有成在台南忠義路的三官廟旁開設「春源畫室」為人提供繪畫服務,其中也包括廟畫工作。1972年,春源二十二歲,與陳氏牽治小姐結婚。兩年後,生了長子即麗水。

  水出生之時父親春源翁已在台南縣市頗享有一些畫名,同時也參與一些詩文吟詠團體,如天壇「以和社」、「經文社」的活動。春源翁在異族統治下,從事漢人傳統宗教藝術,顯然有一些無形的壓力與阻力。

↑破世界記錄的道元輪號 ↑大家都為著王船而忙碌著



  道信仰在日本眼中,繫屬不值得提倡的迷信。同時,傳統的水墨繪畫,也在「新文化」的質疑下,被強調「寫生」的「膠彩畫」與「西洋畫」逐漸取代。春源翁不倔的個性,使他在幼年時光,即因反抗日人的教學,而在公學校中履履曠學終至主動退學,轉而奮力自修漢學畫畫。從事水墨創作與廟畫繪製,既是他養家糊口的重要工作,但其中似乎也有著與日人一別苗頭、延續傳統文化的意味。這種心情態度,從他參加當年全台最大規模的競賽性繪畫展覽-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之過程,亦可稍穫旁證

  場使於日據中期1927年的「台展」(後期改名「府展」),先後舉辦十六屆,直到日人離台前兩年,才因戰爭轉劇結束。

↑派了挖土機來幫助王船來移動 ↑王船已冒出了一絲的黑煙了

  年震動全島藝文界的首屆「台展」,在入選名單公佈,結果大出眾人意料之外:那些原本已經擁有相當聲名的傳統水墨畫家,包括台北的李學樵、鷺州的蔡九五、新竹的鄭香圃,以及台南老一輩畫家呂壁松等人,在滿懷自信的選送作品、參加競賽後,竟然均告落選。而入選的台灣人,則是三位年齡僅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包括兩位以膠彩為媒材的林玉山陳進,和一位以水墨山為題材的郭雪湖;而郭氏也在第二屆之後,完全轉入膠彩畫的創作,並以【圓山附近】一作獲得第二屆特選。

  樣的結果,應非緣於主辦當局刻意的主導,但傳統的民俗題材、水墨人物,這些最後被台灣民間所喜愛,也是台灣傳統畫家最拿手的創作型式,在這場中日競爭的比賽中,落居下風,甚至遭到排斥的結局,則是相當明顯的事實。春源翁是否也參與了這場首屆競賽而落選,尚不可考;但從第二屆始,他便以一種極精密的膠彩畫法,連續獲得入選。其中入選第四屆台展的「琴笙雅韻」一作,係描繪兩位彈奏傳統樂器的台灣女子,置身於一個古色古香的家室情境中。作者很能掌握住繁複、熱鬧的「台灣味」而別有於大多數受日人淡雅素淨風格影響下的其他時人之作。

↑那火以悄悄的升起了 ↑烏煙佔滿了整個天

  就在多次以這種膠彩以媒材、以寫生為手法的作品獲得入選後,春源翁忽然在1932年的第六屆台展,改以完全傳統的主題-【武帝】(閱讀春秋的關公)參加展出,亦獲得入選,從今日尚可見得的<台展圖錄>中,可以判斷這整件作品可能是以一種類似水膠的媒材所完成;然而再隔一年,春源翁則以一件完全是水墨的山水之作獲得入選,此後,即不再參展,也未見再有任何從事膠彩創作的跡象。從這樣的參賽歷程來看春源翁是否有意先以膠彩寫生來獲取認同,表現傳統水墨畫家也有寫生創作的能力,然後再回頭從事他所認同的水墨創作?或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不過這種已對水墨的堅持,似乎也導致以他為首的「台南派」,與以林玉山為首的「嘉義派」,在「春萌畫會」中分裂的關鍵之一。

  述春源翁的參賽歷程,是為呈顯潘麗水出生前後,民間傳統畫師所遭逢的時代變動與社會困境。春源翁晚年自題自畫像,寫道:「末有功名志,偏多翰墨緣;其餘真面目,敢望子孫賢。」其一生在異族統治下深感從事傳統繪畫的困難,而繪畫工作的艱辛,與日漸被打壓的佛道寺廟興修工程,都讓他產生不願子弟繼續從事同樣工作的念頭。因此麗水稍稍解事以來,春源翁便不許他接觸丹青、繪事,更談不上任何的指導與教學了。

↑火燒王船的現場 ↑大火已吞噬了王船的一部分了

  而麗水似乎是上天刻意安排前來接繼父業的,對丹青的喜愛,幾乎是與天俱來的秉賦,等待的只是後天的培育與歷練。

  管在父親的一再阻止之下,年少的麗水仍然暗地裡學習描形彩繪之事。

  日,他貼在臥室門板的畫稿被父親發現,畫稿流利的線條與生動的造型,深深地震驚了父親。父親嚴肅的告訴他:如果專心學商,將來必可保生活之無慮,如果走上繪畫之途,恐怕只有三餐不繼的份了。潘麗水卻也堅定的向父親表示:「我喜歡畫畫,那怕生活的窮不窮與苦不苦!」

  源翁為麗水的堅定心志所感,乃改變心意,此後逐步指導他進入繪畫之天地。

  929年,潘麗水十六歲,自公學校畢業已有一段時間,就府城習俗言,已是成人,春源翁乃正式教他繪畫,並為取「雲山」字號。麗水初習人物肖像畫,此乃自寫生觀念出發的一種畫法,與傳統國畫之臨摹畫稿有所不同。

↑此時大家的心情都非常的興奮 ↑隨著王船的火燒起大家的心中也多了一份詳合的感覺


  源翁會以這種方式教導兒子,一方面固然與前提當時的「台展」風俗有關,另方面,其實自「春源畫室」創設以來,為人描繪炭精畫像,本來就是春源翁的工作項目之一,其會在「台展」參展的歷程中,表達了對「膠彩」的疏離,抗爭的只是主辦當局對水墨書畫的輕忽而已。

  實上,這種對水墨會繪畫的輕忽,連當年參與評審的日本畫家木下靜涯(1889-?)也說:「送到這裡(只台展)展的南畫作品到底不多,第一、二回裡有民俗畫師畫了些【牧童】或【關羽】像等、是民間商店裡掛的圖畫,送來之後都落選,第二回請了松林桂月來台審查,才感到自己對南畫的理解力不夠,以至審查時埋沒了許多好的南畫作品,這是很可能的事。」(台灣新民報記者林錦鴻訪問)

  麗水對繪事的天賦,兩年後的1931年,即以【畫具】一作,和父親雙雙入選第五屆「台展」,傳為美談。這件描繪精細的作品,至今仍懸掛在潘家的客廳正面牆壁上,恐怕這也是潘麗水至今僅存的一件膠彩之作。

↑火燒著燒著 ↑煙霧在空氣中散開了


  934年,潘麗水年滿二十歲,正式出師。但此時,受到日本皇民化政策的影響,一連串寺廟整理活動鋤佛運動正廳改善運動等等打壓台灣漢人社會傳統佛道信仰的禁教措施,使得廟畫工作幾乎中斷。潘氏父子的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

  937年,潘氏娶妻府城曾氏;同年長女清美出生。家計逐漸沉重,廟畫工作又相當有限,潘麗水不得以,乃在1940年轉行,先後到赤崁戲院、延平戲院,為人繪製電影廣告。

  後至1950年,潘麗水又生了二女三子,分別是1941年次女淑美、1943年長子岳雄、1945年參女素美、1948年次子岳英、1950年參子岳崇。家計之重,可想而知。

  從事戲院廣告其間,潘麗水持續為人繪製家庭崇拜與裝飾用的佛道神像畫及民俗畫,同時也並未中斷一些偶爾前來邀約的廟畫工程。1945年年初,盟軍轟炸台南,潘家被迫疏離到台南縣安定鄉的蘇家。在那裡,所有的繪畫工作完全停頓,潘麗水只好做些研磨蕃薯粉的細碎工作,然後在由大弟瀛洲拿往市場販賣。這是潘麗水一生最辛苦黑暗的時期,但對當時的台灣人而言,何嘗不都如此?

  945年八月,日本天皇宣佈投降,十月,台灣正式光復,漢人社會傳統信仰也逐漸復甦,廟畫工程重新有了增加的趨勢。這段時期,潘麗水仍維持著戲院廣告畫與廟畫工作同時進行的生活型態。許多時候,也為公家單位繪製一些激發民心的「海報」,今日我們仍可看到當年留存下來的「民族英雄」畫作照片。這些經驗,事實上對潘麗水從事廟畫工程中的「化色」(即色彩的漸層處理)功夫,間接有著一些幫助。

  954年,由於台灣社會廟宇與興修風氣已完全復甦,潘麗水乃正式結束戲院工作,全心回到廟畫崗位

  後,先後完成了幾個重要的工作,如:台南武英殿(1967、1970)、麻豆代天府(1966)、高雄三鳳宮(1968)、安平文朱殿(1969)、台南北極殿(1970),以及台北保安宮(1973-74)、台南清水寺(1974)等等。其中尤以三鳳宮的門神,正值台灣社會復甦、民間經濟活力鼎盛時期所作,畫工精細、色彩典雅、氣度恢宏,是麗水相當代表性的門神力作。而台北保安宮的幾幅巨幅壁畫,也是筆法純熟,有開闊明朗之氣象,均是足以傳世之佳作。

  親春源翁的廟畫工作,大約在1960年漸次結束;換句話說,1960年之前的麗水廟畫工程,多少有春源翁的指導與參與。1960年之後,春源翁已呈退休狀態,將其繪畫的熱愛,轉回純粹水墨的創作,在1960年至1963年年間,完成了大批水墨山水,至今仍可散見於個地收藏家手中。1964年台南市國畫研究會成立,春源翁受聘為顧問,年年參展。1966年,出品【舉杯邀明月】後,即因白內障眼疾,被迫封筆,該作成為春源翁的最後之作。1972年,因病辭世,享年八十二歲。1976年,麗水長子岳雄出師,接續父親的工作,世代交替,麗水也因此再轉為指導的角色。

↑大火快把王船燒盡了 ↑王船旁的金紙也跟著一起燃燒了

  此,從1960年到1976年間,潘麗水所完成的作品,應是最具個人風格的代表性,儘管這段期間,仍有許多學徒先後從學,包括:年齡較長的薛明勳蔡龍進,和年齡較輕的王妙舜,以及長子岳雄等人,但大部分的打稿、開面、種鬚、勾線等工作,仍由潘麗水親手完成。

  時,在台南的畫師界,足以與潘家相提並論的,只有陳玉峰家族。但1963年,陳玉峰身體違和,隔年便不幸去世。玉峰外甥蔡草如有極高的繪畫造詣,但他有轉向「創作畫」發展的趨勢。潘麗水遂成為府城廟畫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976年,長期跟隨學習、協助的長子岳雄,已具獨當一面的能力,在潘麗水指導下,完成台南法華寺門神。時潘麗水已是六十餘歲老人,與夫人在兒子完成畫作後,雙雙前往欣賞,並留影紀念,洋溢著愛子情深及畫藝傳承之深意。

  1964年台南市國畫研究會成立來,每年舉辦「國風畫展」,潘父春源任該會顧問,弟潘瀛洲也每年固定出品。潘麗水雖因全力投入廟畫工程,工作壓力頗大,但在父親及弟弟催促下,亦利用工作之餘,陸續創作一些水墨作品,出品參展。

  前珍藏在潘岳雄家中一本【八仙與十八羅漢】冊頁,人物之生動筆法之精熟,是潘麗水在廟畫之餘從事創作畫的代表力作。

  985年,潘麗水在完成台南保安宮門神工作後,因身體不佳,乃處於半退休狀態。此前,尤其是1976年長子岳雄獨當一面之後,許多廟畫作品,事實上均是父子合作的成果。

  985年以後,潘麗水每年除參展「國風畫展」外,亦應邀出品台南市美術家聯展。

  麗水在家排行長子,下有四弟三妹,其中大弟瀛洲亦喜繪事,尤善裝裱,一度以撰寫劇本,知名於光復前後的台灣新劇界,曾經風靡全省廣播界的「靜江月劇團」,其諸多劇本,均出於瀛洲之手。結束編劇後,瀛洲重回畫界,以純粹創作為主,作品多次入選「全省美展」、「台陽美展」。二弟瀛峰亦對藝術有興趣,在執教國小之餘,以「黑白畫」筆名,創作大批連環漫畫。潘氏一家和樂,不負春源翁當年「敢望子孫賢」的期望。

  993年,教育部全國民族藝術薪傳獎,鑑於潘麗水對民間廟畫的傳承,作品遍及全島,光是府城一地,三分之二以上的廟畫,均是出其手,成就非凡,特將「民間彩繪」類薪傳獎頒贈給他,以表彰其供獻。

  995年四月八日,八十二歲的潘麗水,在走完一甲子的畫師生涯後,平靜地離開人間,留下大批足以後人珍愛欣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