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製作過程



選土:製作一件陶瓷器之前,最基本的工作就是選擇適合的黏土。
黏土的來源:

它是岩石被侵蝕風化後,成為顆粒最細的產物。侵蝕岩石的力量主要有水、風、冰河等,而三者同時水進行著搬運和堆積力量作用,在搬運中,岩屑被水研磨成最細的粉京,當水無法負載岩屑時,岩屑就稍稍地掉落在河床上,而最細的粉沙則會被帶到最遠處堆積,這些粉京若黏結力強就是製陶的原料─黏土。

黏土的成分:

主要成分是矽酸合氧化鋁。矽酸是所有岩石合土壤的主要成分,矽酸遇到高溫就會融化為玻璃質液體,但矽酸的熔點高,需要很高的溫度才會熔融。土中若同時含有矽酸和氧化鋁的話,則熔點會下降,在較低溫度粘土即會呈現熔融狀態。氧化鋁不僅使熔點下降節省燃料,其主要作用是作為黏土中的骨架,燒製食土坯的酸雖然為熔融狀態卻能不倒塌,就是氧化鋁的關係。

陶土合瓷土有何不同:

      A.成熟溫度不同─是指粘土中矽酸可以充分熔融,達到不滲水的狀態。陶土的成熟溫度較低,瓷土的成成熟溫度卻比較高。

      B.成分不同─陶土和瓷土都是黏土,其主要作份都是矽酸和氧化鋁。瓷土含鐵量較少,沒有很多雜質,氧化鋁含量較高,熔點也較高,而陶土卻可能含一些微量的金屬或其他草類。

陶器和瓷器如何分辨:陶器多體型不小而重量很輕,而瓷器較為實重,其硬度,因陶器屬低溫燒成,所含矽酸未能充分熔融,所以硬度不高受到碰撞容易碎裂,而瓷器反之。

黏土塊的製作:製作順序是─

      「採土或採礦>水洗>配料>研磨>過篩脫鐵>脫水>煉土」。

黏土的膠結度:黏土的黏結強度受到兩個因素影響─

「為料子的大小分布、為膠結質的多少」。

成型:如何把團塊狀的泥土定型成理想的器物氣狀,有下列幾種方式。

塑雕法:

以手堆泥成型稱「塑」,在刻畫線條除去多餘部分稱為「雕」。

盤條法:

以泥搓揉成條撞,圍繞成型。

拉坯法:

以轆轤為主要生產工具,靠著轆轤旋轉的力量,加上摩擦力,把濕泥團拉成同心圓的中空柱狀體,然後隨著器物的氣體,變化各部分圓周。

陶板法:

把泥團壓成一定厚的薄片,利用此泥片圍成理想的氣狀,沾上泥水粘合底,就是一個簡單的器皿了。

注漿法:

利用石膏模吸水的特質,讓泥漿靠近石膏模的部分先行凝結,到了一定厚度,倒出多餘泥水,留下一個中空坯底,再仔細取出整修,這就是注漿法大致過程。

旋坯法:

這種成型法也是需要石膏模子,把中空石膏模固定在旋匹機上,丟入泥團利用機器壓旋。靜至十數分鐘坯體表面的水分被石膏所吸,就可輕易取下坯體加以整修。

高壓法:

這方法是工業用途了,在泥片上以高壓沖模的方式,或是泥漿高壓射出的方式,使得泥土成型。

上釉:陶瓷器具的製作在捏速成型的程序之後,就是為素坯著上一層美麗多彩水光量的外衣,這一層多彩外衣稱為「釉」。

釉的成分:

釉是土石所製作的是用長石、石英、石灰、石、京土、草木等物質研製而成,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鉀,其他種微量金屬礦物。

釉的製作:

黏土本身即可作為釉藥,而自光復後的釉石原料多來自於國外,各工廠自行以球磨機攪拌混合均勻製成釉藥。

上釉的方式:

     A.浸泡法:把坯體很快地浸入釉漿中立刻取出,始釉均勻吸著在坯體表面。

     B.杓淋法:用茶杯、勺子等較小的容器盛釉順著坯體周圍字上而下慢慢地畫釉。

     C.描塗法:用毛筆或刷子沾釉後,細緻地描繪或大筆地塗刷在坯體上。

     D.噴霧法:是在生產極薄精巧的器皿時用的一種上釉法。

     E.轉印法:即將花紙貼在坯器上,有以電燒,使花紋轉寫在坯器上。

彩釉:

     A.釉上彩:即在上釉燒製後再彩釉。

     B.釉下彩:即在上釉燒製前先上釉。

藝術釉:

  A.窯變釉:

若同一窯中的瓷器,有一兩件色釉和其它正常色釉不一致,成了變種,即稱為「窯變」。原因為在溫還原焰中,煙灰飛落和某些坯器的釉觸起了化學變化,成為特殊又美麗的釉色。

    B.結晶釉:

釉因為鐵在高溫時會熔化在釉中,但若使溫度下降,釉中的鐵會局部附集,從而產生鐵的氧化物的結晶。窯爐冷卻速度要慢,晶的發育生長才會較完整。

控溫:火將質軟的土變硬變牢,變成陶瓷製品之後,不僅豐富了當時人類的生活,甚至歷盡千年滄桑,仍光鮮地浮沉於人世,火對陶瓷製品可說是成因。

輕扣的小知識:

每種燒成溫度,陶著其中的化學成分而有所不同。輕扣陶瓷品大抵聲音越輕脆燒成溫度越高。

氧化燒及還原燒:

火的作用,除了溫度之外。火的燃燒直接影響了窯中、土中、釉料中空氣成分,其中與燃燒最有關係的大慨就是氧了。到達了燒結溫度,阻絕窯中氧氣的供應,讓高溫下窯中的氧幾乎被火帶盡,稱之還原燒。而提供多量的空氣,讓火與氧暢快擁吻,氧大量地存在坯體,則稱之氧化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