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年(西元一七三八年),首先至艋舺開墾的泉州府晉江、惠安、南安(合稱「三邑人」)的移民,將龍山寺蓋在廣州現址起,龍山寺便與艋舺人結下不解之緣。相傳雍正年間有位三邑人,來到龍山寺附近一棵榕樹下休息,啟程前想就地方便,為怕褻瀆神明,將護身香袋暫掛樹枝上,不料匆忙趕路竟忘了帶走香袋,這個寫著「龍山寺 | |
觀音佛祖」的香袋,在月光下閃著光芒,驚動當地人,以為觀音顯聖,紛紛前往膜拜,有人向菩薩許願,竟然得償,因此善男信女倍增,所以有籌資建廟之議。艋舺三邑人發動募款興建的龍山寺,至乾隆五年(西元一七三八年)始成。鼎盛的香火和人群往來頻繁,帶動周邊商街的興起,使艋舺發展從沿河一帶往內地發 |
展。清代中晚期,龍山寺已成為艋舺地區的信仰中心、自治與自衛中心,舉凡議事、訴訟、調解等均假神靈公斷。龍山寺歷經數次大地震及二次大戰砲火的轟炸,仍能發展成台灣屈指可數的古剎,可說是台灣區十分重要的古蹟文化資產。龍山寺的建築施工嚴謹,雕飾精密而考究,多由泉州白石與青石,其豪華壯麗,為全市各寺廟之冠。 | |
古蹟小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