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經高齡85歲的呂泉生老師,擁有「台灣合唱之父」的美譽,他是台灣第二代音樂家最具代表性人物:創作管弦樂曲的江文也、創作鋼琴曲的陳泗治以及創作歌曲的呂泉生,他是理智的化身,同時也有著田園式樸實的性格,他在鄉土樂園中,耕耘最勤、最久,台灣的「音樂人口」,可以說直接、間接都受過他的薰陶。 呂泉生老師於一九一六年出生於台中縣神岡鄉,他是「台灣第一書庫」筱雲山莊主人呂炳南的後人,小時候篤信基督教的父母經常帶著他參加教會唱詩班,觸動了他學習音樂的動機。 就讀於台中一中的其間,與師長前往日本旅行,聆聽了東京管弦樂團的演奏後,覺得餘音繞樑,於是央求祖母送他一把小提琴,愛孫心切的祖母用私房錢買了一把價值約一般人半個月薪水的小提琴給他,不過叮嚀:「如果家人問起,就說是向學校借的,以免別人嫉妒。」 擁有小提琴後,他天天蹺課跑到豐原水源地偷偷練習,由於他尚未接受正規方式拉小提琴,只能以叔叔拉二胡的曲調作為模仿對象,就在這樣自我摸索下,無師自通,拉出了許多熟悉的旋律。 中學畢業後,在家人的反對下,仍執意前往「日本東洋音樂學校」修習鋼琴,但後來在一次意外中,導致手指受傷,粉碎了想當鋼琴家的夢想。 但這又是一個新的開始,他改修聲樂,副修理論作曲,當時的合唱課程對他影響頗巨,使呂泉生日後獻身了歌曲創作和合唱教育。 完成學業後,呂泉生老師擔任職業歌唱家,在日本東寶劇場擔任要角,後來還考進NHK合唱團作業餘的演出。 一九四三年返台,他住在台北大稻埕,開啟了對台灣民謠的貢獻,當時一些歌唱同好常找他聊天,後來就組織了一個「厚生男聲合唱團」,此外他還採編了台灣一南一北的兩首民謠:《六月田水》(嘉義)、《丟丟銅仔》(宜蘭),成為閩南語民謠合唱曲的先驅者。 一九四五年五月,盟軍為了抵制日本,對台灣施以強烈空襲,呂泉生江太太和出生才滿三個月的孩子疏散到豐原鄉下,自己則獨自留在「台北放送局」工作,夜晚時思念著遠在故鄉的妻兒,於是他央求當牧師的岳父寫詞,譜成了有「寶島父母心聲」之稱的「搖嬰仔歌」。 另外還有像「杯底不可飼金魚」,是呂泉生老師在二二八事件後,希望大家能跨越省籍情節,彼此能坦然的相處,另外還有一首與王昶雄醫師合作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是為了安慰在社會型態轉變下,離鄉背井的農村子弟所寫的歌曲,現在也成為合唱名曲。 呂泉生老師先後指揮過「中廣合唱團」、「台灣省文化協進會合唱團」,一九五七年,開始領導台灣第一個私立兒童合唱團,二十幾年來的辛勤耕耘,使榮星兒童合唱團,成為海內外聞名的合唱團。 對於台灣音樂教育,呂泉生老師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他目前雖然旅居洛杉磯,仍不忘為台灣社會譜曲,而他所創作的的這些有著濃郁鄉土情的作品,必將生生不息地繞樑在大地之上。
|
編文:打狗文化探索隊
|
參考資料:莊永明老師「台灣歌謠鄉土情」、聯合報歌謠百年台灣剪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