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2.gif (6434 bytes)

「望春風,傳情、傳族聲、傳萬世; 補破網,補情、補民心、補人間。」李臨秋爺爺去世時,這幅輓聯足以道出他在台語創作歌謠中的地位。

李臨秋是台北牛埔仔人,出身殷實糧商,他八歲就學,天資聰穎,十四歲畢業於「大龍峒公學校」即因家道中落,不再升學,家庭重擔由他一人獨擔,他以當小販為業,後來進入「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擔任酒廠工友,雖然如此,但他上進心很強,日日不忘讀書,對古典章回小說部部暸若指掌。

他母親的二叔是大稻埕茶葉鉅子,在「永樂町」(今迪化街)經營豪華劇場「永樂座」,得知李家的困境,於是要他到劇場當茶房,於是李臨秋落籍以茶市享盛名的大稻埕;居住於「港町」(今西寧北路),當時正是大稻埕茶香歲月的飄香期,這個繼艋岬、大龍峒而興起的新社區,茶行、茶館林立,當地的娛樂事業也跟著興起,李臨秋任職的「永樂座」是台灣人的劇場,當時日本人的娛樂場所則在西門町,李臨秋一生主要的歲月就在永樂座,音樂他有不少特殊的經驗得知於此地。

一九三二年,上海出品的電影「桃花泣血記」在台灣播映,為了宣傳電影,電影商請大稻埕有名的辯士為此影片寫歌,宣傳效果十分有效,剛好有兩部電影也正欲推出,分別是「懺悔」、「倡門賢母」,李臨秋初試啼聲,這兩首歌被「古倫美亞唱片」錄製成七十八轉的唱片發行,風靡全台,他的才華也備受矚目,之後被延攬為專屬作詞家,因而步入歌壇。

一九三三年,李臨秋以西廂記中「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的典故,寫出了台語流行歌謠中的歷史名作「望春風」,後來這首歌由鄧雨賢譜曲,讓李臨秋在台語歌壇的地位又更上一層。

他的兒子李修鑑叔叔回憶,他父親當時常在淡水河邊散步,在遠眺觀音山之餘,不時看到初戀時的男女,這種讓人又驚又喜的愛情火花,讓他有感而發有了寫這首歌的動機,更重要的是,李臨秋曾表示過,這首歌也是為當時受傳統束縛的少女們爭取「發言權」,而在四年後,他更以「望春風」為題,寫了一部電影劇本。

當時許多文人常聚在一起閒聊,三五好友舉杯對飲,李臨秋也不例外,好客成性的他往往將:「人生幾何,對酒當歌」、「酒中自有好詩詞」掛在嘴邊,他喜歡請同為詞曲創作者的王雲峰、蘇桐、陳秋霖和周添旺到家中,酒足飯飽後拿出各自的樂器就開始唱起來。

李臨秋創作有三個習慣,即:「深夜、燒酒、夜來香」;兒子李秋鑑記得小時候放學回家時,看到母親準備了夜來香和紅露酒,就知道爸爸晚上要寫作了,他說:「我和五個哥哥看到了這個情形,吃過晚飯後就不敢亂吵鬧了。」

一九四八年,李臨秋為上演的舞台劇「補破網」寫主題歌,這首代表「補希望」(諧音)的「補破網」,雖然是一首「補破網情天」的歌,因剛好流行於戰後初年,也充分的表達了當時台灣人民經歷「盟軍轟炸」和「二二八事件」後期待重建家園的心聲。

回前頁

編文:打狗文化探索隊

h20.jpg (10081 bytes)
春風傳訴心聲的李臨秋

h26.jpg (5962 bytes)
李臨秋居住在大稻埕

h25.jpg (8218 bytes)
李臨秋的「最高學歷證書」

h24.jpg (7029 bytes)
933年,李臨秋寫下望春風

h23.jpg (10128 bytes)
與台語電影女星丁蘭合照

h22.jpg (8403 bytes)
李臨秋晚年常在淡水河畔

h21.jpg (11021 bytes)
凡有井水處,必有李詞

參考資料:台灣歌謠鄉土情、台灣人物誌(三)、想要彈同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