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仔港 |
「鹿仔港音樂工作站」以家鄉鹿港為創作泉源,清新的曲風具有地方音樂的風格,團長紀文章是「鹿港發展苦力群」的成員,深入參與地方文史工作的他,用音樂表達對家鄉的懷想,述說鹿港青年對家鄉的熱愛,也雕塑出鹿港的面貌,利用音樂和社區結合,並在鹿港架設錄音室,獨立製作故鄉的音樂,並舉辦多場演唱會讓更多人瞭解鹿港之美。 | |
鹿港人講話無相同,海口音特別重 |
|
鹿港人講話不相同:指鹿港特殊的海口腔,與外地迥然不同,由於鹿港人有百分之八十原籍泉州,講話時帶有泉州音系的腔調,被稱為鹿港腔,這也是辨認鹿港人的要訣,主唱紀文章的腔調也有著濃濃的鹿港腔。 |
一支蝦猴配三碗糜:「蝦猴」學名為「蝦蛅」,是鹿港特產,頭部像螻蛄,尾部像蝦,因而得名。蝦猴是一種窮人家用來下飯的便宜小菜,所以鹿港諺語中有所謂的「一支蝦猴配三碗糜」。 |
烏魚子香:早年鹿港以產「烏魚子」聞名,早期鹿港流傳一句諺語:「要吃烏魚不穿褲﹝當掉褲子﹞」,可見當時鹿港人喜愛之程度。 |
九降風陣陣吹過九曲巷:鹿港靠海,每年中秋過後,「九降風」﹙東北季風﹚強大,風砂滾滾。為了防風防砂,居民在建屋時,便採取巧妙辦法,使街巷成為彎曲多折的形狀,曲折的巷道便分散削弱了風力。巷道兩旁的牆壁特別高聳,這種容易遭人忽視的後巷,卻是街坊鄰居的生活空間,供孩童嘻戲,大人閒話。 |
母親佇媽祖婆面前祈禱:鹿港為天然良港,與大陸商貿頻繁,為求航海安全,眾善信集議於明萬歷十九年,建立鹿港「天后宮」,崇祀媽祖,作精神寄託之所。鹿港天后宮湄洲媽祖不但神靈顯赫,香火鼎盛,更因廟宇年代久遠規模宏偉聞名。信徒遍佈於台灣各個角落,終年香客絡繹不絕,每逢農曆一月至三月間的進香旺季,更是人潮洶湧,水洩不通。 |
文開書院:道光四年,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有感於鹿港文風已盛,學生卻無專心就學的場地,於是倡建書院。命名為「文開」,這是為了紀念明末大儒沈光文(字文開) 文開書院建起之後,使鹿港文教步入輝煌時期,道光至光緒年間,共出了六名進士、九名舉人及百餘名秀才,是鹿港人引以為傲的盛事,可說是鹿港昔日文風鼎盛的具體表徵。 |
新宮口廟埕:「新宮」指的是由乾隆皇帝敕建的媽祖廟,採宮殿式建築,規格完備、氣象巍峨。廟埕石碑詳載大將軍福康安平定林爽文叛變之事蹟,官服裝扮之金、柳將軍則威儀十足,蔚為特色。 |
龍山寺燕脊翹入天邊:聞名中外的鹿港龍山寺,為台灣佛教開山寺,乾隆51年由鹿港八郊士紳所重建。佔地1600坪,擷取泉州開元寺的建築精華,是鹿港八景之首,有「台灣紫禁城」的美名,被譽為建築學瑰寶,係內政部指定之國家一級古蹟。 |
參考資料:鹿港導覽網 |
本網站的內容屬打狗文化探索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自行引用,如需引用請來信告知,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