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三山國王的由來

  三山者,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霖田都河婆市,巾、明、獨三山也。三山國王即巾山國王姓,字清化(即大王);明山國王姓,字助政(即二王);獨山國王姓,字惠威(即三王)。三人皆南北朝時未文帝劉元嘉年間(公元前一四六八年)本為異姓結義兄弟合力平寇,前後又有救駕功蹟,不思仕途,功成身退,高節亮風,時天子仰其德,仍褒封為「三山國王」,壽終為神,常顯靈保國佑民。

←乾隆五九年道台蕭晉朝奉獻

三山國王廟沿革及今昔


一、三山國王廟建廟碑文記載
  三山國王廟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間(西曆一七六一年)迄今已有二百餘年歷史,現在廟址位高雄市鹽埕區鹽埕街五四號。


二、鳳山縣誌記載
  編查舊志,關於鹽埕廟的記載,僅見於光緒二十年盧德嘉彙纂的鳳山縣採訪冊,該書丁部規劃的祠廟欄裡有如下的記錄-三山國王廟:一在鹽埕庄(大竹)、縣西十二里,屋五間,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蕭晉期募,光緒八年謝道重修,當時蕭晉朝募建的廟宇是屋五間已甚具規模,在此之前實已初基草廟的存在了,由於鹽埕廟奉祀的主神是三山國王,所以正式的名稱應該是三山國王廟,惟在台灣地區三山國王廟,到處都有,僅以高屏地區以竹頭角、石螺潭、左營、右昌及潮州等鄉村亦已有三山國王宮(廟),並非鹽埕獨此一家三山國王廟,為避混淆及地緣關係一般稱為「鹽埕廟」這樣稱呼比較順俗且易為接受。


三、客家廟內容記載
  一般人比較陌生的「福建宮」移民,仍是高雄市鹽埕區開基奠基業的拓荒者。洪敏麟在「台灣地名沿革」一書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民國六十八年出版)康熙末年有漳籍鹽民二十餘人,移民打鼓澳大竹橋庄瀨南場,形成鹽田村,後來又有奧籍移民遷來,至乾隆二十五年,興建三山國王廟,為今日鹽埕區濫觴。


四、高雄文獻記載
  乾隆二十五(一七六○年)時,打狗鹽民聚居地已稱為「鹽埕庄」群議草築小廟,做為鹽埕部落的守護神,根據仇德哉「台灣之宇廟與神明」的研究,三山國王為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的明山、獨山、巾山等三山山神的總稱。潮州府屬的饒平、惠來、大埔、澄梅、普寧、揭陽、潮陽與豐順等九縣內,都有立祠奉祀。奧東民眾渡海移台後,為祈求平安,多奉香火同船過渡,並奉為守護神,建廟膜拜,又云台灣共有「三山國王廟」眾多,都不如坐落於高雄市鹽埕區鹽埕街四十六號「鹽埕廟」巍峨壯觀。


五、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重建,三十八年主廟完工,四十一年後廟與修飾竣工;遂年整修、增設、修飾廟內外建設及充實至七十一年(一九八二年)間遂成今日之規模。

圖片、內文摘自:三山國王廟開基二二○週年大慶典沿革 8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