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古蹟鳳山舊城介紹
東門-又名「鳳儀門」,早期為海軍龜山要塞廢品庫,劃為禁區,重修後,軍營已後退十餘公尺,目前又恢復昔日赫赫偉姿。
西門-又名「奠海門」,在自助新 開闢巷道時拆毀,僅存一截百餘公尺城牆。
南門-又名「啟文門」,位於中華路分岐道處,門外額書「啟文門」,門內額書「南門」,該南門城樓,依照原樣,曾加以整修,煥然一新。
北門-又名「拱辰門」,位於左營勝利路,西對蓮池潭,門外額「拱辰門」。門內額書:「北門」。 |
清乾隆12年鳳山縣城地圖↑
清乾隆7年鳳山縣地圖↑ |
幾度滄桑話舊城
明朝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在台灣開墾設治,將台灣改稱東都,建一府二縣,即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其中萬年縣統治南路一帶,管轄區域由新港溪上游及蔦松溪下游以南至琅橋(今恆春),縣治在二層行,打狗即屬萬年線.永曆十八年(1664),鄭經改東都為東寧,廢縣置川,萬年州轄地不變。
康熙二十二年(1682),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於隔年廢承天府改設台灣府,天興州置諸羅線,萬年分置台灣,鳳山二縣,鳳山縣治設於左營埤仔頭。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鳳山縣城遭攻陷;事平之後,縣城被遷移到大竹橋莊下陂仔頭街(1788年),即今之鳳山,原來的縣城被稱為舊城,所以左營地區又有舊城之明。
根據<<台灣通史>> <疆域志>所述:(鳳山縣:鳳山以山名,舊治在興隆里,為鄭氏之萬年線,自二層行溪南歸之,遠及琅嶠為府治之右擘.乾隆五十二年,林文爽之役,莊大田起兵應蹂躪縣城.事平,遷今治,則埤頭也.)又<<鳳山采訪冊>>記載:(興隆里,在縣治西北方,距城十五里,轄莊二十。船仔頭、菜公莊、覆鼎金、新莊仔、田尾莊、漯仔底、鹽埕埔、橋仔頭、內圍莊、龍目井、洲仔莊、山腳莊、崎腳莊、舊城內、陂仔頭、後莊、左營莊、竹仔腳、桃仔園、打鼓山、哨船頭,東以大灣山,與赤山里分借:西以桃仔園與海分界;南以龍水港與大竹里分界,北與火燒巷與半屏里分界,里內東西相距十里,南北相據六里,積方六十里。)清朝未期興隆里的概況大概如此。
清朝統治期間,舊城地區的防禦建置幾經變動。康熙六十一年(1722)暑縣劉光泗建造土城,周圍長八百一十丈,高一丈三尺,四方建設城門,左倚龜山、右連蛇山,並挖掘護城河,深八尺,寬一丈。雍正二十年(1734),知縣錢洙在城四周環植刺竹護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知縣王瑛曾增建四座大砲台以加強防禦,乾隆五十一年(1786),舊城因為林爽文事件而被攻陷於二年後遷至新城。道光五年(1825),知縣杜紹祈擴大城址,內雍龜山,外接蛇山,疊石為城,高一丈二尺,寬一丈五寸,周長一千兩百二十四丈,並設置四道城門,配砲台四座,東門鳳儀,西門奠海,南門啟文,北門拱辰。
先今除西門已走入歷史,其餘三個城門尚存,成為高雄市的歷史遺蹟,也是打方狗地方發展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