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十六年 | 聖王香火袋顯靈驅走土匪並形成所謂神石 |
嘉慶六年 | 香客日增而加建今正殿於石室之下 |
明治二十四年 | 郭華讓叔父郭文鴻發起募捐聚集二百五千圓建築新廟 |
民國初 | 因廟宇破損毀壞嚴重乃召集熱心人士募捐八千圓重修 |
民國四十七年 | 某日風雨交加土石崩塌廟殿卻絲毫未損傳曰聖王顯靈保護寶殿才未受天災波及 |
民國四十八∼五十二年 | 正殿前小廟埕發生崩塌正殿拆除重建 |
民國五十二年∼六十五年 | 由林再旺林再和設計規劃興建前殿含地下六層樓鐘鼓樓崇聖台販賣部之八角樓登開基祖廟迴廊等工程公程費約兩三千萬此為開漳聖王廟目前格局的基礎 |
康、雍、乾時期,閩粵籍漢人相繼前來內湖墾荒,共有三大族:漳州、泉州、客家。
從廟名「開漳聖王」其中的「漳」字,我們可知這是表示清朝一代從福建漳州地方遷至台灣的漢人。
漳州人地方守護神為開漳聖王陳元光。從大陸渡台的漳人,為求平安地度過災難及順利地拓墾,遂將守護神像或香火袋隨身攜帶。相傳碧山巖就是先前漳人將香火袋置於現址所設(有此一說)。清乾隆和咸豐時期,各族群因生活習性不同時而發生集體械鬥事件,漳州人為了避免神像受到侵襲,遂將奉祀的廟宇建在較高處,碧山巖即建於海拔260公尺。
從最早期,內湖區開發墾荒的何士蘭、林秀俊,以及日治時代的地方行政首長,如:李光煥、郭章龍、郭華讓、郭國仕等,皆為漳籍人士;開漳聖王自是伴隨他們渡台的守護神。
接下頁
嘉慶十九年(西元1814年)∼民國前二十年(西元1891年) | 尖頂廟仔開基祖廟(石室)興建 |
民國前二十∼十三年 | 碧山巖 新廟建築於石室之下國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郭華讓庄長題字碧山石碑 |
日治時代 | 碧山巖廟(通稱碧山廟) 廟址:台北州七星郡內湖庄內湖字新坡(陂)尾一番地 |
民國五十七年七月一日 | 原台北縣內湖鄉改制台北市內湖區 |
民國六十一年∼今日 |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廟地所有人:開漳聖王管理員:李光煥 |
攝影/笑面無實
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廣東揭揚人。生於唐高宗顯慶二年(西元657年)。曾為嶺南首領,順服朝廷後,與父戍守閩區;平粵中動亂有功,官拜懷化大將軍、鷹揚衛大將軍。唐睿宗景雲二年(西元711年),被「蠻」將藍奉高刺傷;卒於綏安溪之大峙原,享年五十五歲。唐敕封「威惠聖王」,宋高宗加封「靈著順應照烈廣濟王」。其下三代世為漳州刺史,立下大功,深受漳民感戴。
取自內湖傳家寶
從登上碧山巖後,此為第一項可以窺見已進入開漳聖王廟範圍的地標-大門樓。巍然聳立、雕刻精細、龍飛鳳舞像是在竭誠歡迎香客們的來到。
穿過熱鬧的攤販小吃,沿著些微剝落的小石像,爬上約兩百級不到的階梯,就來到了碧山巖的廟口。左手邊是八角屋頂的販賣部,順著右手邊向內走乃是一幅碧山巖寺廟行事石表。抬頭一瞧-哇!眼前這位跨騎駿馬、英風颯爽的將軍就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嗎?這座塑像耗費新台幣……講來難以相信,居然有一百八十萬元!
接下頁
取自內湖傳家寶
攝影/笑面無實
攝影/笑面無實
攝影/笑面無實
日期(農曆) | 行事 |
正月初一 |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 |
正月初九 | 玉皇上帝萬壽 |
正月十五 | 上元天官聖誕 |
二月初一 | 福德正神千秋 |
二月十四∼十六 | 誼子孫朝聖持護身大德換符 |
二月十五 | 武身聖王公回駕 |
二月十六 | 開漳聖王公千秋 |
六月初七 | 開天門延壽 |
七月十四 | 中元普渡 |
八月十五 | 中秋節 |
十月初一∼初七 |
祈安禮斗法會(啟斗、延壽、敬天公) |
十一月初五 | 開漳聖王昇天紀念日 |
十二月底 | 歲暮答謝聖王公祖神恩 |
攝影/好心的香客媽媽
攝影/狂言才女之父
碧山巖是我們這份專題第一處實際探訪的地點,從我們學校的頂樓還可以看見其渺小身形。由依蒨爸義務擔任司機,一群人興奮地來到了開漳聖王廟。因為是第一次,實在不知道如果取景與使用照相機。因此照出了一堆無用的相片,曝光、人黑、模糊……第一次等於沒去,因為連個證據都難找。
於是,十月三十日我們一行人再次浩浩蕩蕩地來到了碧山巖,坐著擁擠的小三,上了山後還是一片擁擠-正值「祈安禮斗法會」,人來人往,比起上次好不熱鬧。這回我們不是走馬看花,也不會拿著相機卻不會使用,只是當日天公不作美,天氣陰暗、綿綿小雨,不適合照相,著實令我們失望。不過今日的第二項重頭戲-「平安湯圓」,可是我們期待許久的饗宴。湯圓分甜鹹兩種,外面吃得痛快,裡邊煮得勤快。這裡由組長曉盈親身經歷說法:千萬要隔一會兒才能吃第二種,別因好吃而拼命塞,否則後果堪虞呀!
攝影/草上飄
民國二十六年「七七事變」前,內湖漳泉民因信仰互異不相往來;但戰事發生後,許多子民被日軍徵做戰事人力之用。只要前往開漳聖王廟祈求香火袋者,戰後都能平安返家。表示了聖王不只是保護漳州人民,只要是向祂祈求的一律平等看待;於是此後,碧山巖的信徒倍增,且不再僅限於漳州遺民,而能擴及全區。開漳聖王生前僅有「開『漳』」,現在卻能加以「保『全』(泉)」,使得碧山巖成為一個漳泉融合的大橋樑。
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發生的「台灣天地會」林爽文抗清事件中,同黨人林小文於翌年三月下旬,戰敗退守白石湖(今碧山地區),作為與清軍決戰地;其中的碧山巖即在此範圍內。而此時義軍進退維谷、兵盡糧缺、飲水斷絕,根本無法進行戰鬥;唯有求助於開漳聖王。結果於祈大願之後不久,忽然濃霧四起,清軍措手不及,喪失作戰之力、一片混亂、自相殘殺。相反地,漳人則得到聖王之守護而退至山頂,水自地面湧出,頓解旱渴。後來清帝查實此衝突並無大因,乃停止清軍討伐,避免增加不必要的犧牲,實為聖王之恩德。因此有人建議改建廟宇,並於嘉慶十九年募款將廟宇建成「石室」。(<內湖傳家寶>中引自日文文獻<碧山巖廟沿革篇>)
攝影/狂言才女之父
攝影/狂言才女之父
攝影/狂言才女之父
攝影/一聲擎天
重頭戲來啦!
碧山巖最能代表其雕樑畫棟美觀特色的地點,穿過門樓便能進入。門楣上方置「碧山巖」廟牌,前方有一匾額為前李登輝總統所題「義列垂範」。正門對聯為內湖漢學詩人林雙和所撰「碧水瀠迴如接閩南勝景,山峰重疊遙收淡北風光」。龍虎對看牆的左側牆面,為「長阪坡」的故事,右側是「大戰西岐」,兩項作品皆是交趾陶藝之作,充分表現其精緻細膩的特徵。屋頂上「雙獅戲球」,或是繁複精美的雕龍畫鳳、人物圖象、山川造型,亦所在多有,無法逐一細論。
神龕內,供奉文、武身打扮之開漳聖王,分別位於中間及左側;此神像與士林芝山巖惠濟宮主神像為同批雕塑品。李伯瑤、馬仁兩將的神像在旁從祀,另右側有福德正神(即土地公)。最右側是值年星君「太歲」。正殿前有一對龍柱,出自一位福建師傅的手工,精雕細琢。
接下頁
攝影/笑面無實
攝影/狂言才女之父
攝影/狂言才女之父
採「五開間式」建築(「開五門」形制乃天子尊制),屋頂為「歇山式」裝飾,中脊塑造「雙龍朝三星」(福祿壽三仙);其外側,再設「天女散花」;還有「伏虎羅漢」與「降龍羅漢」石雕、壁飾…...。 複雜精緻的造型配以華麗的色彩,格局偉麗、鬼斧神工。屋簷下佈滿了「網目斗拱」、「雀替」和「花籃吊筒」等鏤雕彩繪作品,其精巧細緻就不用再說了。
正門上方,懸掛謝東閔先生所題之「開漳聖王」橫匾(七十一年十二月)。其下雕有「金獅繩繫銅板球」(祥獅獻瑞)、「金象鼻捲牡丹花」(富貴有象)。門神木雕秦叔寶、尉遲恭,側門的加冠、進爵等天官天將,雕工細緻、唯妙唯肖。
接下頁
在此縱攬大台北陷入群山懷抱,雲海慰撫的勝景是一大舒坦。似遠若近的青山綠樹,因濃霧輕掩,恍若遮蓋一層薄紗;而那柔柔如綿的雲層,如今軟得幾乎吹彈即破。茫然氤氳中,乘著大氣也能飛翔。
於此盡收大台北步入黑暗籠罩,繁星映照的夜色是一大享受。亮如珍鑽的萬家燈火,因黑幕烘托,便如襯墊一張絨布;而那恃高而驕的大樓,如今已退縮成微小顆粒。熙壤城市裡,閉上眼睛也能融入。
碧山巖俯臨台北盆地,白天站在寺前平台,憑欄眺望,遠處可見蜿蜒的淡水河,近處可見鯉魚山、山腳下的梯田和金龍寺全景。夜晚,在碧山巖上眺望台北盆地,圓山飯店及松山機場觸目可及,車陣川流不息;另可眺望南港、大台北東區的萬家燈火,環山的路燈更一路迤迺至遠方,彷彿隻隻螢火蟲飛向光明的城市一般剃透。(台北鳥瞰景)
接下頁
攝影/狂言才女之父
攝影/狂言才女
取自內湖傳家寶
位於正殿後方的開基祖廟,是開漳聖王廟的前身。可從正殿左側迴廊沿階登入。迴廊牆上多象徵「忠孝節義」之故事石壁浮雕,橫樑亦採繪圖案,華麗美觀。
登上目的地,才知道開基祖廟原本只有這麼小,僅容十人立足;也難怪會因「香客過多」而又興建今日正殿了。廟之楹聯題字為「開閩立功聖恩廣大,漳民被德王道蕩平」。前面的兩柱上亦有字云:「碧水接青天莫謂浮雲能蔽日,山崖開聖地恭勸黎庶早回頭」。
傳說為聖王及其兩位侍將李馬所化之神石,現供奉於廟中的一的平行凹洞中,洞前放置一座相形之下十分碩大的石雕香爐,可見今日香火之鼎盛。
站在廟前向外看,正殿、前殿和鐘鼓樓的高處勝景盡入眼簾,屋頂上的龍鳳、祥獅造型,泥塑剪貼手藝就這般幾乎觸手可及。但在讚嘆其華麗外表的同時,別忘了自己已經成為狹隘空間中的一塊絆腳石囉!
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