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簡報

專題研究計劃網站的相關資訊

1. 連結至貴隊網界博覽會作品網址
2. 連結至貴隊學校的首頁
3. 專題研究計劃完成日期:89年12月23日
4. 學校:屏東女中
縣市:屏東縣屏東市
5. 老師或班級:黃再鴻、黃玉美
6. 多少學生參與這個專題研究計劃?43位
7. 他們的年紀是:16-17歲
8. 專題研究計劃連絡Email信箱:a498@ms2.url.com.tw

專題研究計劃總覽

1.我們參加的網界博覽會類別是:

  地方特產特色

2.“我們的地方社區”說明:

   我們的地方社區定義在屏東縣北半部的林邊、佳冬、里港、萬巒、潮州、瑪家、內埔、長治、九如、東港、萬丹、牡丹及屏東市十三個鄉鎮市,這個地區的居民先後遷入有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使這個社區呈現多元化的面貌,如里港餛飩、萬巒豬腳等,當然,還有遠近馳名的古蹟─內埔昌黎祠。我們學校的學生也都來自這些鄉鎮市,本著愛鄉愛土的情懷,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計畫與網界的朋友分享我們的特產特色。

3.專題研究計劃概要:

  我們是由高一8個班級,43位志同道合同學所組成,在黃再鴻老師領軍下,分成十組,深入各鄉鎮市,走遍重要大街小巷,訪談相關人士,努力將本社區的特產特色及其歷史、起源、演變、展望,透過即時互動的網際網路,介紹我們的家。這個過程是艱苦的、快樂的、豐富的、有趣的,也得到很多人的幫助,蘇縣長的鼓勵,更令我們雀躍不已,也印證了辛苦播種,快樂收割。

蘇縣長親筆寫下鼓勵我們的話

 

4.我們的網際網路環境:

在學校,我們運用校園網路建置,由學校的兩條ADSL線,連接屏東的學校區網中心,再連上網際網路。
在家裡,我們透過電話、56Kmodem和Cable modem連到不同的ISP。

5.我們克服的難題

6.心得箴言

專題研究計劃要素

這一段解釋你們的專題研究計劃是怎樣符合網界博覽會的宗旨

  1. 你們從事本次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的研究與活動如何有助於你們的學校教學和課程需求?

  這個活動配合了學校的網頁設計課及電腦課。我們在此不僅學習如何製作網頁,還從中學到了課本裡無法傳授給我們的東西,更實行了分工的理念,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工作,有人負責「策劃」,有人負責「聯絡」,也有人負責「美工」,這些很細微的工作,就像機器人身上的螺絲釘,少一根都不能運作,因此也由分工了解到合作的重要。

  但是,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了現今教育制度有著學校與社會脫節的嚴重問題,就學校方面,我們所扮演的是「吸收知識」的角色,而這一點,常常造成很多學生對社會環境無法適應,希望藉由本隊網頁所呈現出的發現、教訓和驚奇,能讓更多的學生及社會人士一起省思。

  現今社會,使用網際網路教學的確是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更有效率,因為,網路可提供較多且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節省了許多時間,這對現今凡事都要求效率的社會,應該是一種很大的幫助。

  1. 你們使用了那些資訊科技來完成你們的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

通訊器材:手機、電話、e-mail:與夥伴溝通、表達意見的最佳工具

製作網頁:排版方面,FrontPage2000

影像處理方面:Ulead PhotoImpact5.0、Flash4.0

檔案上傳部分:Cute FTP4.0

硬體方面:我們用到圖書館、鄉鎮市公所、縣政府,以查詢和蒐集資料。

採訪時的好幫手:錄音機,V8、數位相機,保留完整影像及聲音。


  1. 你們用什麼方法透過線上或個人接觸來扮演你們網界博覽會專題研究計劃“大使”“發言人角色”

  我們通常都是整組出去採訪,就林邊蓮霧園的訪問來說,先前,雖然事先以電話詢問當地的地形及如何到達蓮霧園,可是,我們還是迷路了,幸好有同學來「救」我們,並借給我們腳踏車,一群路癡才能平安到達蓮霧園,當然啦!訪問時也發生了「雞同鴨講」的事,還好有位陳叔叔幫忙「翻譯」,才能讓我們和林老闆能互相溝通;之後,我們向老闆要了傳真機的號碼,回家後,由組長傳真問卷給老闆,而老闆也毫不吝嗇的給了我們一大堆資料,後面還附上「請幫忙推廣林邊的農產品,有空再來玩」等的字樣,此時,心中頓時充滿著無限的溫暖,我們和一位只有一面之緣的人,因為都有著想發揚社區特產特色的心,竟有一條莫名的線將彼此的感情串聯起來。

  在這個研究計劃中,我們了解到了──社區的推廣,其實每個人都是「最佳發言人」,而我們這群「小小發言人」只是身兼大使將社區的特產特色,帶出本社區,呈現在這個網頁上而已。


  1. 你們的專題研究計劃對你們的社區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和衝擊?

  我們這個專題計劃,完成之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宣傳,引導社區外人士對本社區的特產特色有更進一步的了解,但是我們仍建議大家多到外面走走,親身體驗比坐在電腦桌前看更能感受我們所曾經感受過的那份趣味、驚奇。

  雖然,傳統的農林漁牧業將因為台灣即將加入WTO,而首當其衝,然而,在與社區人士談論此困境時,曾想過原來農林漁牧業也可以成為網路商機的一環,只是,第一步如何跨出去,有待社區人士的共同努力。當然,這一切動力源自於愛戀鄉土情懷,珍惜自己生長的土地及文化資源。愛屏東,就從了解開始,一個具有生命力的社區,全靠大家共同維護。


  1. 你們地方上的其他成員如何提供協助或義務參與你們的專題研究計劃?

來自當地居民的協助:

  走在鄉間小路採訪,總會有熱忱的鄉民騎腳踏車經過,從我們身後面冒出一句話:「小心點!〈台〉」或是「吃飽沒?〈台〉」因為有鄉民的關心,使得我們能堅強地持續下去;當地鄉公所的伯伯,一聽到我們的來意,也是熱心的講解本地的特產特色,使我們更了解生長的環境。

店家老闆的協助:

  例如,侯老闆親切的招呼,一聽到要來採訪,便馬上遞出名片,說有問題可以直接打電話來詢問,也告訴我們做鴨子的方法,還大方的請我們吃鴨肉,真是感激不已。

其他:

 縣長為我們題名,並鼓勵各位堅持下去,為家鄉的文化作深一層介紹,讓別人知道屏東的美。老師的提醒、忠告,國中、高中同學提供的資料,這一切一切,著實令我們感動,多虧有他們的幫忙,使我們的網頁能順利完成。


  1. 發現、教訓、和驚奇

  很多東西若沒有親身體驗,是不會了解其中的意義,像是煮一隻鴨子就需費上一天的功夫,小米酒的製造過程,要一步步來,任何步驟的不能省,可見要做出完美的作品,沒想像中的簡單。

  在比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對自己生長的這片環境,竟然有這麼多的不了解,也發現,原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如此輕易。

  在多次的採訪中,體認到不諳母語的不便,因為人與人的溝通,往往是靠語言建立的,不過,也因為如此,讓我們痛下決心要學好母語。

  真是感謝大會舉辦這個活動,讓我們能夠深入了解這塊土地的文化,同時,也讓更多的人來認識我們所生長的社區─屏東。

  這個網站將會跟著屏東一塊兒成長,比賽雖然已到了尾聲,但是,就如同文化的生命,一代代傳承下去,永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