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崁仔頂漁市場的崛起
上一頁/下一頁

崁仔頂漁市場的崛起

  位於俗名「崁仔頂」的孝一路魚市場,原本是幾家批發熟魚(即經鹽製、乾製等加工的漁製品如魚脯、鹹魚)及兼賣雜貨的店面。在1931年(昭和6年)的基隆市市街商店名冊上,可以看到當時在今孝一路經營海產販賣的店面有三家,分別是新源成、義隆、蔡仲;到了1940年(昭和15年)則有新源成、義隆、陳泰成、蔡源成等四家,不過當時這些店家所販售的海產物並不包括鮮魚,因為依日治時代的批發市場管理辦法,生鮮漁獲物的批發全部歸由當時的台灣水產株式會社經營。「崁仔頂」魚市場舊址即現在的正濱漁港魚市場。(時至今日在地人仍稱該地名為〝水產〞)崁仔頂能由幾家販售加工海產物的雜貨店,慢慢地聚集為卅多家魚行,成為北台灣有名的鮮魚批發市場,固然由於外在漁業發展因素的影響,也因為具有良好的地理區位條件。

開市前的魚市場  以交通地理區位而言,崁仔頂魚行所佔地點非地點非常有利:一、交通易達性高:崁仔頂接近鐵路和公路運輸總站,地處基隆市最熱鬧的中心商業區,也是基隆市街最早發展之地,旭川河岸的碼頭,自清領以來即為漁船靠岸卸貨的地點。民國67年以前,孝一路和愛一路之間有旭川運河,可以通行小船,當時北海岸和東北角海岸各漁港的小漁船可以直接運熟魚到碼頭前的商店門口。(67年以後,因運河逐漸淤塞不通,才將旭川河加蓋。)二、位於旭川河東岸今仁三路和仁四路之間的仁愛市場,過去稱為福德市場,曾為基隆市最大的蔬果批發市場(俗名大市場),崁仔頂和蔬果的中小盤商販雲集於此。

  過去魚行的商業活動是經營北海岸熟魚及鹽乾海產物的批發,透過鐵路向台灣西部各消費地區散貨。語於往來的漁民多是規模不大的小船,除了熟魚有時也將少量的水冰鮮魚一併寄交魚行販賣。魚行進行鮮魚代賣的數量漸漸增多,名聲也逐漸形成。

  交通區位的優點促使崁仔頂魚市場崛起,尤其是和附近區域各小漁港海上連繫的方便性,雖然自1970年代以後旭川運河加蓋,小漁船無法自由進出基隆港區,然而陸上交通體系發展的愈見方便,反而更擴大了崁仔頂魚市場的供貨地區。縱觀崁仔頂魚市場的發展,大致上在民國40年以後,因漁船動力化,漁業作業區域擴增,漁獲量大幅成長,崁仔頂魚市的集散貨機能因之增強,集散貨量也不斷增加。民國60年以後,國民生活水平提升,鮮魚的消費需求增加許多,而交通運輸機能也更為通暢,崁仔頂魚市乃因此時機打下了高級高價魚貨專業批發市場的名聲。


崁仔頂的魚行

編號
店名
編號
店名
編號
店名
1
義隆
11
蹥吉
21
至仁
2
源成
12
億泰
22
裕昌
3
豐隆
13
一全
23
太郎
4
裕成
14
立堅
24
上林
5
振豐
15
金益
25
正章
6
中廣
16
洽利
26
泰山
7
正泰
17
進源
27
海揚
8
樹人
18
達信
28
金榮
9
廣盛
19
源昌
29
東龍
10
銘清
20
義豐
30
憲政

 

上一頁/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