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從海上到漁港 | |
![]() |
海上到漁港
台灣北端的漁業有兩大空間系統:其一就是遠洋拖網漁業據點的基隆正濱漁港,其魚市場的冷凍魚擴散至全台各地,另一個漁業空間系統是基隆漁港以東北角及北海岸的各中小型漁村,其漁獲物大部份都匯集於基隆市崁仔頂的魚行,再銷售至以大台北都會區為主的台灣北部。
基隆崁仔頂的魚行,與其腹地各漁村的關係密不可分,要瞭解崁仔頂魚行文化,必須先從各漁村之漁業發展開始。台灣北端沿岸平地缺乏,海岸曲折,多灣澳,過去居民依海維生者多。日治時期,日本人集中建設基隆正濱漁港以供日本移民發展現代化漁業,而東北角及北海岸的各漁村,並無重大漁業建設可言,居民仍以搖櫓的小帆船在沿岸討海或牽罟。由於沒有冷藏、冷凍設施,漁獲物必須煮熟或曬成魚脯,或醃製成鹹魚再行出售。崁仔頂的魚行位於基隆港盡頭旭川運河旁,從前東北角及北海岸各漁村的小漁船因為可以直接靠岸裝卸貨品,長久以來發展成台灣北部漁獲物的集散中心。
與崁仔頂魚行連結關係較密切的漁村,位於三貂角與富貴角之間;現今崁仔頂以東的東北角漁村,由東向西有馬崗、卯澳、福隆、澳底、美灩山、和美、龍洞、鼻頭、南雅、水湳洞、深澳、望海巷、長潭里、八斗子等。以西的北海岸漁村,由東向西有外木山、大武崙、萬里、野柳、龜吼、水尾、磺港、石門、富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