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藝-周澄

       藝術創作發乎性靈,性靈本自天賦,其高者觸機而發,稍下者,則賴乎學養,前者不論,後者單人言之已多,如厚植根基,充實學問,屏除嗜伿,澡雪精神,久之則靈明自生,亦可觸機而發矣。至若師長之薰陶,友朋之切磋,社會環境之影響,均亦關乎至要。社會風尚尤能直接影響繪畫形態及方向,如唐人尊儒術,重法度,其表現於畫者,為嚴謹富麗,氣度恢宏;宋人講求理學,高尚靈性,其繪畫乃以物趣為主,神理為歸,元季文人畫興,託興寄懷,不重形式,多以表達個性為尚,故作品每以韻勝。明季風尚,則撮形式理性二者兼有,送漸復古,然不乏創造之績,文沈不論,子畏之作亦不盡似於宋唐也。清代多以仿古為主流,略無太多新意,然碑版藝術鎔鑄於繪畫之中,影響所及及至於近代亦一變也。總上觀之,文風盛衰及方向,實繪畫隆替及形態之關鍵。藝畫學論說,激盪畫人之思緒,啟發畫人之機趣,塑造畫人之觀念,亦且誘導欣賞,建立標準,然後促成藝術蓬勃發展,蔚為大觀,匯成一代主流矣。

 

清與濁-周澄

 

       前人生活環境,雖無今日繁華進步,然而都邑津埠,結構井然,通衢大道,車馬穿梭,屋宇排比,行旅往來,頗為熱鬧。官宦商賈,酬酢交接,喧騰溷囂,煙柳絲竹,景象亦頗可觀,從清明上河圖中可窺一斑。而山水畫中所著人物,每於絕巘高臺,巖阿松下,竹林溪澗,柴扇草堂,危橋斷岸,幽徑孤舟之間,或放懷嘯傲,撫琴聽風,或飲酒譚玄,杖藜覓句,或中流午釣,騎騾踏雪,其貌高古,飄然俊逸,可使觀者領略清靜幽雅之趣,從而偕畫中人同遊其境,既可忘憂愁,滌塵俗,而逍遙自得。如清明上河圖者,乃畫院應制集體,合作之風俗畫,文人率多不作,非其技不能寫其實,恐傷畫境耳,是以著眼高,寄意遠,方能超然塵外,心平氣靜,怡養性情。今日工商社會,講求效率與財富者居多,以現實為真,以絢爛為美,以時髦為尚,浮華奢糜,生活於緊張刺激之中,因此視覺感官直接刺激之產物,應運而生,刺激既過,空虛隨之而來,於是精神生活往往陷於徬徨無奈。間有畫者,洞悉此理,以時尚為號召,迎合刺激,五光十色,怪誕離奇而眩人耳目,更以各種傳播媒介助長其說,人或不察,朝夕浸淫,鹿馬不分矣。藝術真諦何在?藝事豈止於此乎!有笑話云:暑月戴氈帽,祇增其熱耳,摘去氈帽便覺清涼,迷失者正可摘帽矣,不然,再穿一領皮襖何妨,善哉。

資料來源:礁溪四大名家邀請展 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