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裕宮,創建於明朝永曆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五年),是苗栗縣內最古老的媽祖廟, 也是全台灣最早期創廟的媽祖廟之一,與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並稱「台灣三媽祖」。由於香火鼎盛, 素有「小湄洲」之稱。廟內保存古物甚多,因此,內政部列為第三級古蹟。

  慈裕宮原廟建在中港鹽館前(今開元里),清乾隆四十八年(西元一七八三年)改遷到南門口。 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因地方發生了械鬥,廟宇遭受焚毀。又因原廟址地處低窪,易有水患, 於是在道光十八年(西元一八三八年),遷建到現在的中美里。之後又經過多次的整修,到民國六十年, 前後殿完成,即今日的廟貌。

  慈裕宮從正殿到山川門兩邊的雕刻及繪畫手法皆不同,如正門石窗左邊是八角形,而右邊是四角形。 門楣上弄珠之雙龍造形,樑上雕刻以及門神造形均有不同,頗不符合傳統建築中「對稱」的手法。據說, 是因為當時建廟,兩位工匠互爭承造,互不退讓。主事者商議結果,決定以同一價格由兩位工匠各承造一邊。 也因此,成為了慈裕宮的特色之一。

  慈裕宮的廟史悠久,建築的考究,保存古物的豐富,是苗栗縣境內其他寺廟無法相比。 其中有古木質寶璽,印字為「慈裕宮天上聖母」,是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清廷賜用。

  在正門的兩旁有一對青石獅,是乾隆四十八年福建漳州府龍溪縣王靜觀敬獻。石材是取自大陸的上等青石, 雕工精細、造型美觀,是石雕中的極品。

  還有嘉慶年間的古檀香爐,是用檀香木雕成的。它那勻稱的爐耳,細緻的牡丹圖樣, 蓮花瓣拱托的爐腳,手工之美是全台少有。

  此外,慈裕宮中的古匾極多,重要的有「允王唯后」匾,是清同治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四年)慈禧太后降旨獻立。 當時同治皇帝龍體違和,慈禧太后也生病了,台灣掛印總兵官武隆阿聽說慈裕宮媽祖很靈驗,特地祈求賜藥, 果然靈效,疾病痊癒,太后因而降旨獻立此匾。另有「與天同功」匾,是清光緒八年(西元一八八二年)時,清兵部尚書岑毓英駐台督辦大甲溪橋樑修建工程, 有一次,船隻從福州載運器材來台灣,卻遇到颱風船隻受阻無法前進,想暫時停駐在中港。 心中忽感閃閃忽忽,坐立不安,參事陳汝厚於是保薦向媽祖祈禱,神示:「是夜入港」,果然,當天夜晚天氣忽然轉晴, 船隻平安駛入中港,於是奏請光緒皇帝御筆奉獻此匾。

  在慈裕宮的後殿花園,還有乾隆年間的「奉憲嚴禁差役藉端擾累碑」、道光年間的「勸中壟泉漳和睦碑記」 及同治年間的「五福橋碑」,和相傳是劉銘傳率領士兵途經中港時所開鑿的「井井泉」。

  還有許多古物,值得您細細品味。


參觀心得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