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館鄉郵局

     公館鄉位居苗栗縣境的核心,介於八角棟山脈和後龍溪之間。境內地勢以東面最高,從八角棟山地向西恆降,成為苗栗河谷平原

        公館地名以前稱為「隘寮下」或「隘寮腳」。先民初墾公館地區時,遭遇原住民的抗拒,設了許多「隘寮」,招募隘勇守衛。當時的「隘寮」,有一部分設在今館東村東側山坡上,墾民的聚落(今公館市區)在隘寮下方,所以稱「隘寮工」。日人佔領臺灣後設庄役場,是官府辦公所在,改稱「公館」。

        另外,公館在清道光年間,因境內墾民日增,成為貨物交易中心,而變為市,由於四周山丘環繞,中間低平,外形很像蛤仔,所以又稱為「蛤仔市」。

        老一輩的鄉民,對公館轄區有「上八庄下三庄」的名稱,它的由來是:民國九年設公館庄役場時,共轄十一庄。麻齊寮(今玉泉村)、公館、大圍牆(今館中村)、中小義(今中義村)、枋屋(今福星村)、河頭(今福基村)、硫磺窟(今開礦村)、石圍牆,合稱上八庄。尖山、鶴仔岡(今鶴山、鶴岡村)、五谷岡(今五谷、玉谷村),稱下三庄。民國三十五年改設鄉公所,將十一庄分轄二十一村。民國六十七年三月,再調整為十九村。

        公館鄉居民,大多為客家人,不過,早年公館地區的開發,客家人、閩南人幾乎是同時進行。清乾隆二年(公元一七三七),廣東鎮平人徐華均、徐華殿兄弟,開墾尖山,為客家人拓墾公館鄉之始。幾年後,閩南泉州人林道公、林沙連和張姓墾民(名已失傳),相繼前來開拓泉州埤(今館東、玉泉村)一帶地區。

        此後,閩粵墾民陸續移入,比較重要的有:乾隆中葉,廣東陸豐人陳立富開發泥陂子(今仁安村)。乾隆四十五年(公元一七八0),梅縣人劉蘭斯由台中遷到尖山,向貓閣社原住民頭目承讓土地拓墾。乾隆末年,鎮平人鍾孔仁進入五谷岡墾耕。嘉慶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以吳琳芳為首的「八十四股」拓墾組織,開發石圍牆、中小義。道光中葉,劉金璧開墾福基。道光末年,劉琳海開發南河、北河。

        閩南墾民除前面提到的林道公等人外,還有郭金才,在乾隆中葉開發中心埔地方(今中平、石牆、中義一帶),為當時有數的大墾戶,擁有佃戶三十餘家,可收租谷五、六千石,建了五座大谷倉儲存。但是,不幸在道光三十年(公元一八五0),遭到後龍溪洪水的沖襲,人畜田產幾乎全部流失,少數倖免於難的佃戶,災後遷往他地,而有「天亡福佬」之說(客家稱閩南人為福佬人)。閩南人移走以後,由客族農民繼續墾耕,從此,公館鄉完全成為客家人墾居的地區。

        公館至今仍是典型的農鄉景觀,高速公路五谷交流道的設置,多少帶動了地方的繁榮,除了傳統的農業外,近年以陶瓷業的蓬勃發展,名聞遐邇,而成為馳名國際的陶瓷重鎮。蠶絲、紅棗、覆菜、牛心柿也是極具特色的特產。

出處:我們的家鄉─苗栗 [史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