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座落苗栗市南苗中正路,奉祀媽祖,為山城苗栗香火最盛的廟宇。
神教的崇信,是台灣普遍的現象,在整個台灣開拓史中,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先民渡海來台,在 草蠻花中,拓地墾荒,為了感恩謝德,在生活略為安定之後,即紛紛的創設寺廟,供奉在精神上的庇佑他們的各路神明。寺廟不僅成為先民們心靈所繫的中心,也形成生活聚落的中心。
苗栗市居民多係客家人,客家聚落,一般而言,拓殖早期大家都供奉三官大帝、三山國王廟等神祇,較少有以媽祖為偶像者,苗栗之所以會有天后宮這座媽祖廟,鄉傳在清季內地客家居民渡海來台墾殖時,感念媽祖庇佑,一路順風,一些地方士紳,在苗栗和大湖募集兩千大圓,於嘉慶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一六年),從大陸敦聘工匠,在現址動工建天后宮。
正殿祭祀媽祖神像,兩旁配祀福德正神及註生娘娘,右殿還有供祀韓文公的昌黎祠。該廟現存古蹟古物極多,左側廟牆上,鑲有兩方具有歷史年代的石碑;神龕上方懸有苗栗第一進士黃震驤雲在道光十年〈公元一八三0〉所題的「鍚福平康」匾。另外,前殿有一方「恩海普甸」的古匾,極為特殊,它是道光九年,由「貓閣社眾蕃等仝立」,貓閣社為原住民於曲栗地區的平埔族,山胞在漢人所建的廟中立匾,雖經過多次修茸,許多初建時的建材仍保留的很完整,殿內兩對四角石柱,均係嘉慶創建時大陸運來的「唐山石」,殿外左右側牆上,鑲了一對石柱,攜有聯句:「海國慶安瀾恩同海闊,天朝隆祀典功並天高」
,為開拓桂竹林的墾戶大員,光緒十三年〈公元一八八七〉例貢生劉緝光所立。正門有一對石雕麒麟,也是初建時即有的。這些古物的保存,使天后宮增添了不少盎然的古意。
出處:苗栗史蹟巡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