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剎探訪

元清觀聖王廟開化寺彰化關帝廟定光佛廟
彰化西門福德祠彰化慶安宮彰化懷忠祠南瑤宮
節孝祠城隍廟天后宮鎮安宮茗山岩
紅毛井鄭成功廟


元清觀(光華里民生路二O七號)

俗稱嶽帝廟,緣於昔時謂玉帝為嶽帝之故,是台灣唯一以「觀」為名並供奉玉皇大帝的寺廟。清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由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移民集資創建,故大門懸有「溫暖福地」之巨匾。清光緒年間大修,現存之元清觀代表清光緒年間之建築水準。日治時期為拓寬馬路而拆除元清觀現右側約五分之一,致其失去完整性。

此廟中央奉玉皇大帝,配祀張天師及玄天上帝,內懸「溫陵福地」、「穹窿主帝」、「得一以清」以及「德尊三界」等古匾,後殿供奉觀音菩薩。又此廟古匾古碑深具文獻價值,對聯文句之佳,台灣地區廟宇之少見。民國七十四年由內政部核定為二級古蹟。 

聖王廟(富貴里中華路二三九巷一九號)

    聖王廟又名威惠宮,為漳州人所建,據日治時期所作之寺廟台帳,其創立年代為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而道光年間由周璽編纂的(彰化縣誌)則載其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疑應是初於雍正年間興建時僅為小型寺廟,至乾隆時始集資匯建成頗具規模之大廟。其後屢遭兵火,於嘉慶和光緒年間曾多次重修。

    聖王廟為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之古廟,從其為早期 彰化縣城漳籍移民所鳩建中,可知過去為漳州人的信仰中心,近代由於原鄉地域觀念漸減,故香客少,祭祀香火亦不復昔盛。

    殿內懸有乾隆年的「海東慈雲」及嘉慶年「詔燕英靈」等古匾。廟側曾有月華閣,舊時為彰化城內四大館之一,額曰「慶豐宮」,供奉媽祖,逢媽祖祭典時時則演戲酬神,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公布為第二級古蹟。

開化寺(光華里中華路一三四號)

    昔名「觀音亭」,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由彰化談經正建,為本市最早建立之廟宇,此寺正殿供奉觀音佛祖,兩旁祀十八羅漢,後殿奉祀三官大帝,其左右各奉祀註生娘娘暨痘公、痘婆(醫治天花之神)、又左廂供奉施主長生祿位。廟內存有道光二十年(一八四0)立「重建觀音亭碑記」與明治三十七年(一八九八)立之﹁溫陵元清觀碑記﹂外,尚有乾隆二十九年(一七九四)「寶殿圓通」、道光時「慈心保赤」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聖德慈心」、同治十年「現大慈悲」、光緒十年「慈航普渡」等古匾以及古聯,皆屬重要歷史文物。民國七十四年由內政部核定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彰化關帝廟(民權里民族路四六七號)

    彰化關帝廟,為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彰化知縣秦士望所創建,原址在縣治南門內。乾隆二十四年,知縣張世珍重修。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率眾抗清,城內寺廟官署多毀於戰火,及至官方平定後,於嘉慶五年西元(一八OO年),知縣胡應魁遂與頁生鄭士模、吳東升等人倡議移建至現址、道光九年知縣李延壁再重修。

  此廟神像大且雕工精巧,古匾、古碑亦多;其格局構造足以代表清代台灣武廟之建築形式。在台灣的關帝廟中朝東者較少,此亦其特色。正殿供奉關帝,配祀關太子、周將軍及赤兔馬等。後殿供奉文昌帝君,殿內有嘉慶年間「威鎮海邦」古匾。從木結構之特徵判斷,當年的工匠可能亦為粵派。廟之右側外壁上嵌鑲有「善養所」之石碑,其字跡已斑駁不明。廟前置有秦士望撰的﹁關帝廟碑記﹂以及張世珍撰之「重修關帝廟碑記」,日治大正八年(一九一九)地方士紳在該廟設崇文社為文化協曾重地。近年經整修廟埕恢復原狀,殿宇亦恢復舊貌,氣氛肅穆典雅。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核定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定光佛廟(長樂里光復路一四0號)

    定光佛廟據(福建通志台灣省府)「在城西北,乾隆二十六年由里人鳩資合建。」然連橫(台灣通史)則謂:「定光佛在北門內,乾隆二十年,北路營副將張世英建,祀定光佛。」而周璽(彰化縣志)載:「乾隆二十六年永定縣士民鳩金建」,又名定光庵,亦稱汀州會館,為汀州移民族群精神團結之所在。廟內主祀汀州移民之守護神定光古佛,定光佛原為宋代古僧,他因伏虎和除蛟害,為汀州人民信仰,後於福建武平巖前城建寺供奉之。除了定光佛外.並奉祀天上聖母、福德正神等。

    日治時期,因今光復路與和平路拓建山門遭拆除,並改建樓房,僅留正殿、右側堂、捲棚、右廂房夾雜店鋪之間。與台北縣之鄞山寺同為台澎地區奉祀定光古佛僅有的兩座廟宇,極有價值。民國六十年整修之後,古意漸失,惟廟內古佛塑造莊嚴,古氣昂然,尤以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西來花雨」為廟中最早匾額、乾隆三十八年「濟汀渡海」、道光五年(一八二五)「智通無礙」等古匾,另有道光年間之楹聯「活百萬生靈拖鄞江留一夢,覷三千世界汗揮線地有全人。」等遺蹟至為豐富。今會館功能盡失,然見精神常存,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核定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彰化西門福德祠(富貴里中華路二四三號)

    彰化西門福德祠,奉祀福德正神,即俗稱的土地公,為土地的守護神,故又稱為大西門土地公廟。創建年代已無從考起,據日據記載約乾隆四十六年,並從廟內懸掛的乾隆年間古匾亦可推知約為乾隆年間所建。

    在台灣先民土地拓荒史上,對福德正神之信仰極為普遍,在鄉村為社稜神,在街市商人崇為財神,故有「田頭田尾街頭巷尾土地公」之語。往昔彰化縣城門有四,即東門(樂耕門)、西門(慶豐門)、南門(宣平門)、北門(共辰門),而在城門內側近處各建有土地祠一座。然至日治時期,為拓寬道路拆除城垣、城門,原四座城門土地祠僅存慶豐門土地祠一座,即此西門福德祠。因此就城門相關的福德祠而言,以其規模之大,精緻,為一般土地祠所不及。

    供貢桌旁的牆堵上鑲有「大西門重建福德祠碑」「大西門福德祠重建捐提碑」,為地力開發史上的社會、經濟史料。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核定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彰化慶安宮(大同里永樂街七十八號)

    彰化慶安宮又名銀同祖廟,為清代彰化縣城泉籍移民之仰仰中心。清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由同安縣士民渡台者鳩金公建於彰化縣城南門內。廟中橫匾書「銀同邑廟」即同安縣美稱。光緒末年,廟宇左串塌陷,由士紳楊煥彩私人捐八佰圓修繕。

   廟內主祀的保生大帝名吳真或吳真人,俗稱大道公,宋代同安白礁人,傳治疾多奇效,民間崇為醫神,後人塑像供奉,成為同安人之守護神。今廟內仍存清嘉慶年間石香爐,上刻有嘉慶辛酉年,今頗罕見,另外有古匾「惠我生民」、「參資化育」、「 開閩第一」、「容保無疆」、「澤及黎民」等古匾,以及道光年間古聯,為彰化巿街發展史上重要文物。民國七十四年由內政部核定為第三級古蹟。

彰化懷忠祠(富貴里民權路一六九巷二之二號)

    清雍正年間創建,緣自清雍正九年(一七三一),平埔族人大甲西社林武力聚眾抗清,圍攻縣城。台鎮總兵呂瑞麟率兵平變,時值淡水同知張宏章帶著鄉勇巡庄,遭何(疑為”阿”之誤)束社民鎗箭襲擊,當時阿束近社村落多為粵籍移民耕種其間,聞官長被圍,即呼眾殺退平埔諸社民,宏章乃得走免,歷四個月始平。是役陣亡者黃仕遠、黃展期、陳世奕、陳世亮、湯邦連、湯仕麟、黃仁達、李任淑、賴德旺、劉志瑞、吳伴松、謝仕德、江運德、廖時尚、盧俊德、張啟寧、周湘德、林東伯等人。鄉人憫其死,負屍葬縣城西門外,題十八義民之墓,並由粵人監生李喬基建祠供奉,春秋祭享。後重建於道光十三年(一八三三)。民國四十二年再重修。民國七十四年內政部公告為第三級古蹟。

南瑤宮(南瑤里南瑤路四十三號)

    南瑤宮位於彰化縣治南門外,故又稱「外媽祖」。乾隆時陶工楊謙自笨港南街受雇於南門外工事,攜笨港天后宮香火庇身,並將香火掛在現在廟址的工寮內奉祀,工事完畢後未帶走,附近居民每於夜晚時見光亮照入天空,眾人尋光源而得知為天上聖母的香火所在,人們相信必是神蹟顯靈。因此當地士紳發起募建,乾隆年間築成,有謂乾隆三年 者,另據周璽(彰化縣志)乃乾隆中期所建,初名為媽祖廟,同年十一月再籌建本殿時正式定名為南瑤宮,後經道光、同治年間陸續修建而成宏偉廟貌,南瑤宮的格局原為兩殿,於日治時期再建第三殿觀音佛祖殿,迄今有兩百多年。

    日治時期完成的觀音佛祖殿,由於當時的建築設計師多留學國外,故呈現出希臘式柱頭建築特色,融合中、西、和式的藝術風格,頗具特色,為台灣罕見之寺廟藝術殿堂。民國七十四年由內政部公布為第三級古蹟。

 節孝祠(卦山里公園路一段五十一號)

    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彰化縣奉上諭,於學宮建孝悌祠一座,以旌表節烈女。今日的節孝祠乃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六)所建,但緣於清同治年間白沙書院山長進士蔡德芳及拔貢生林清源先行採訪中部節孝婦女,至光緒初年又由白沙書院山長丁壽泉、訓導劉鳳翔、廩生吳德功、主事吳鴻藻等士紳再採訪,經禮部核准建祠,祠成座落於城內城隍廟東側。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時將台灣割讓日本,日軍對台灣的接收並不順利,故在日軍和抗日軍的激戰之下而造成損毀。日治時期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日人又實施都市計畫拓寬道路,而拆除節孝祠。故大正十三年地方士紳與入祠節婦後裔捐資遷建於八卦山下。

    現址共祀節婦四百六十二人。每年春秋二祭。今日彰化節孝祠為台灣現存唯一單座獨立的節孝祠,民國七十四年由內政部公布為第三級古蹟。

城隍廟(民生路一二九巷八號)

  城隍廟,係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秦士望所建。城隍在古代被視為護城濠之神,屬於自然崇拜的範疇。隨著靈魂崇拜盛行,漸被視為司法之神,因具有勸善懲惡之威,因此深受一般民眾之敬畏。現殿宇係民國六十一年重建,分為上下兩層,古廟風格盡失。供奉於上層右側的邑主小姑娘,頗值得一提。按清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林爽文舉事,攻克彰化縣邑,邑令劉亨基遇害,家人亦殉難。其十來歲小女劉滿姑,跳池自殺未果,被捉住。滿姑節義凜然,破口大罵,遭惱羞成怒,將其嘴頰割裂,流血而死。本人祀於昭忠祠,日侵臺佔祠後,附近居民即移滿姑像於城隍廟內,繼續奉祀。

    城隍廟前有一「古月井石碑」。此乃昔日彰化水源缺乏,城內一李姓富家之私地上突湧出泉源,汲用者日眾,惟李姓富家為己有,不肯為大眾所用遂填井,引起地方對簿公堂。當時縣令胡應乃以官俸購得,而解決用水之爭,該井後來乾涸。日治時期在彰化公園內,國民政府來台後,由於地方自治建設所需,而改建彰化公園為彰化縣議會、縣政府、文化中心等建置,該井遭填土,今已不復見,故移其碑至今城隍廟前。

天后宮(永樂街一八號)

    天后宮,位於彰化縣城內,又稱內媽祖,俗稱湄州媽祖。供奉湄州天上聖母。嘉慶三年(一 七八九)清政府所建。清代,官方祭祀之媽祖,始得稱為「天后宮」,民間祭祀之媽祖廟,則各自命名。該廟原建築毀於太平洋戰爭中,光復後重建。舊廟遺物僅存殿前一對青石獅和殿內光緒御筆「與天同功」匾。該廟附設有響泉南樂社,為歷史悠久的結社, 頗為同好所重視。

鎮安宮(民族路一九八號)

    鎮安宮,供俸三山國王。嘉慶三年(一七八九)由林粵移民所建。客家人視三山國王廟為其保護神,三山意指巾山、明山、獨山,在今廣東揭陽縣界,原廟在巾山之麓。本廟原殿宇有二進,並有一座隘門形大門,昔日可稱美崙美奐。目前只存殿宇部份屋頂及神案燭臺,滿佈灰塵和蛛網。加上違建林立,空屋被占,廢物堆積如山,己失去莊嚴神聖的面目。

茗山岩(公園路一段八一號)

  茗山岩,又稱地藏王廟,供奉地藏王菩薩。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信徒所建。此廟非純粹的佛教寺院,而是佛、道混合的神廟。「茗花異卉幽昊顯赫昭千古,山秀水清救主威靈佑萬民」之對聯,使得廟貌顯得非常古雅。廟內懸有同治年間匾額「顯赫台陽」、「惠愛恩深」,光緒年間匾額「普濟眾生」。

紅毛井(中山路二段五四二之九號)

  紅毛井,又名番仔井,傳說係十七世紀中期荷蘭人據此地時所開鑿的;時有宣教師及士兵前來取用而得名。今在中山路中山堂後面。該井之水清洌味甘,三百多年來水源不絕。井囗為圓形,內徑一百五十八公分。本市雖早已有自來水,且現井囗覆有鐵蓋,附近居民卻仍常汲用。居民飲水思源,於井旁築一小龕祭拜。因為井水未含石灰質,水質甘美,適於沏茶,吸引許多品茗者,惜今井水測值其含大腸菌過高,而取水者漸止步,但仍有人自其井水引水而出洗衣。   

鄭成功廟(國聖莊之永安宮)、(南瑤宮旁鄭氏大宗祠)

  鄭成功廟有二:一為國聖里之永安宮,建於同治九年(一八七O)供奉諸眾神像,主神為國聖公鄭成功,另一在南瑤宮之旁,建於民國十七年,殿宇壯麗,為鄭氏大宗祠。

以上網頁由彰化國中學生蔡嘉哲、王昀菡、林昱成、龔柏旭、陳彥宏共同製作、拍攝,請尊重版權,不要仿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