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府古厝》

此為林府古厝內的燈,造型特殊別緻近年來,左營大路重整,林府古厝的三合院,以經被拆除,只剩此棟    位於左營大路三六一巷一弄二號。林姓家族係由福建龍溪來臺,據「鳳山縣采訪冊」載:「林瑞璋,亞元,縣學,原籍龍溪,同治元年壬戌,補行章丑正科武舉人。」。

林府古厝為二進式古厝,為同治年間磚石建造,保存良好。大廳門楣懸掛同治五年親頒古匾一方,中間橫書「亞元」兩大字,上刻有「欽命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福建等處地方提督諸年事徐為」,下款「辛丑正科中第二名武舉林瑞璋立,同治丙寅年口月穀旦」,廂門分勒「鳶飛戾天」、「魚躍於淵」等古句。極富史料價值。

        其後裔林仁和曾任高雄市議會議長及省議員等職,功名書香今古相互輝映,益添古厝典雅氣氛。唯現林家古厝所在地和西濱公路工程牴觸,故其右側廂房已被拆除。

《陳家古厝》

位於蓮潭路的陳家古厝,年久失修,現已沒人住       位於左營蓮潭路一一六巷一帶。為陳姓宗親的聚落。陳家祠堂建於道光年間,為其宗親貢生陳琨立所建。採二進式格局,以閩南方磚、福州杉、三合土等為建材,大部份已腐蝕陳舊了。正廳神龕,銜稱「孝思堂」,奉祀陳氏歷代祖先靈位,橫樑上懸有光緒十七年間欽褒「節孝」木匾陳家古厝一景,另存有道光二十年貢生陳琨立「選魁」木匾乙塊,兩者金字多已褪色,但仍可辨認,後堂几案陳列雕塑古神數尊,門內上端掛有「三代稱觴」古匾,屋隅置有大小不一之古罈三個。右側廂房全部倒塌,殘垣斷壁,代表古厝歷經滄桑及陳姓源遠留長的使命。

《曾府古厝》

此為曾府古厝全景    曾府古厝座落於埤仔頭街巷之內(現址埤仔頭街七十四巷十二號),是曾府第五代祖先分房至此後鳩工興建,時在前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七十餘年的時間。同樣在民國68年時,內政部曾以68.10.8臺內民字地四九二0三號函,暫定曾府古厝為國家第三級古蹟,其後因故並未確認。曾府祖先來自福建彰州,抵臺後即定居於左營蓮池潭畔,迄今已薪火相傳三百餘年,凡歷十二代。

        曾府世代以耕讀傳家,先人曾為前清時代的貢生,當今之輩亦有七位行醫,實為書香門第。現在祖居仍有家族後人聚居,並設有祠堂(「崇聖祠」)依時祭祀,俾能表達俎豆馨香,慎終追遠的孝思。本為三合院,今只剩一廳

        古厝主要建材有來自唐山的福杉、紅磚、紅瓦及壓艙石(花崗岩),屋宇座西北朝東南,格局方正,古色古香,色彩豔麗,不遑多讓。

        正廳及廂房均保持得相當完整,大廳懇有百餘年的木質對聯,文曰:「鳳毛麟趾,鶴壽龜齡」,兩樓式的護龍更屬罕見。山牆馬背下的懸魚色彩雖有剝落,仍可看到浮塑的形貌。山牆牆壁的基座是花崗岩,上層為斗子牆,牆垣有數處凹洞,是二次世界大戰時,機槍掃射後所留下的痕跡。正面牆兩側有浮雕的山水字畫,抬頭則可看到雕工經美的斗拱、雀替(插角)與瓜柱等支撐性木構物。木門上的門鈸、門印、門栓依然完好,窗櫺雕刻細緻,壁飾精美風雅。

       進入正廳後,即可見到六角形燈樑,奉祀觀音菩薩和神主牌位,香火裊繞之際,亦能謹守燈樑的營造方式,充分表現出我國傳統建築的特性,可見後代子孫對歷代祖先的虔誠及飲水思源之意。

        屋主且藏有古磁香爐及完整的族譜,另珍藏有康熙年間藥譜及日本大正十年行之「人文蒼萃」古書各乙冊,頗富文獻研究參考價值。

《謝府古厝》

此為對聯此為三合院    位於左營城隍廟巷十八號。為謝姓人家聚居的地盤,謝府古厝為一三合院磚石建築,用材亦以花崗岩為主,保存非常良好。正廳兩旁築有耳屋,兩側護龍並家改蓋「外護」。窗櫺有甕形、拱形、方形等股古拙造型。另有一堵土牆,隘門門額刻有「福星高照」,雖久經風蝕,略顯斑駁,觸景之下,令人別有一番心感受,有歷經風霜之感。今謝姓族人在左營仍擁有極大勢力,內聚力也強,常會影響選舉動向。

《薛家古厝》

屬於一級古蹟的薛家古厝    位於左營後街上。是高雄市碩果僅存的古厝之一,具有傳統風格的連棟式四合院(三進院落),在帝王時代,屋宇的建築款式有相當程度的限制,建築物款式代表著一個家族的身分和地位,因薛家祖先中沒有官爵,所以她沒有豪華氣派的亭臺樓閣,也沒有飛簷翹脊的屋宇,是一座造型樸實的閩南式建築物,代表著先民們在此屯墾,堅毅不拔、刻苦耐勞的精神。薛家古厝的三進院落分別在三代祖先手中完成,對薛氏家族來說是歷代祖先心血的凝聚,和古時候有錢人家一次就完成一座大宅第,它的義意是不同的。

    三進院落分別為「前落厝」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年左右、「中落厝」距今有一百五十年左右、「後落厝」興建於九十年前。前落厝為一用石灰、黏土及土角磚等老式建材興建的,中落厝隔了三十年才加蓋,後落厝用紅磚及半屏山的石灰石等材料。橫樑銜接都用斗拱方式,沒有用到任何釘子。

    薛家古厝的建築款式,是極為有條不紊的。在前落厝蓋好後,就是這個家族的大門,以後再蓋新屋,只能依規格向後及左右發展,一進一進的增加,每一進的左右設有廂房各四間,稱為「後龍」,中為大厝依規格為五間,連接大厝左右各有房二間,稱為「伸手」,伸手與後龍之間是條長巷,大厝正前方的院落叫做「頂庭」,為大家族聚會或餐會的處竹匠,與頂庭銜接的院落叫「下庭」。

    頂庭以大紅磚鋪排成介形,含有〝歡迎光臨〞之意。在每間廂房的牆角上,都留有一個方形小洞,給小貓進出捉老鼠的,這在農業社會是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