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茶之起源與初創

台灣之有茶,早於荷蘭據台時期,荷人所寫《巴達維雅城日記》(1645年)之記事中載有「茶樹在台灣也有發現,唯似乎與土質有關」,其所指之茶樹無疑是指野生茶樹。諸羅縣誌》(1717年)記載:「水沙連內山,茶甚夥」;《赤嵌筆談》(1736)載有「水沙連社茶在深山中,每年通事與各蕃說明,入山焙製」;《淡水聽誌》中亦記載有貓螺內山產茶,性極寒,蕃不敢飲。本省現今供製造包種茶、烏龍茶等優良地方品種,是先民由福建帶來之閩茶品種,台灣舊慣調查經濟資料報告記載:「據台灣住民之口傳,同治初期台灣北部茶園只有二處,在台北東南方向,其一位於深坑附近,一位於坪林尾庄內,其後增植之茶樹均來自該二處之茶子及苗木」。清嘉慶年間,柯朝氏自福建武夷山引入茶種,種植於今台北縣瑞芳地區,相傳為台灣北部植茶之始。清咸豐乙卯年,林鳳池識字福建引入青心烏龍種茶苗,種植於凍頂山,相傳為凍頂烏龍茶之起源。清光緒年間,張氏兄弟由安溪引入純種鐵觀音茶苗,在木柵樟湖山種植成功,相傳為木柵鐵觀音之起源。

台茶之復興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封鎖台灣,日本因糧食缺乏與兵源之需要,將部份茶園改種糧食作物與勞力移轉使用,使茶園荒廢,以致台灣光復時期茶園面積僅餘三萬四千餘公頃,而茶葉產量亦減至一千四百餘公噸。光復後政府積極獎勵復興茶園,輔導改良茶園耕作及製茶技術。民國四十六至五十三年間,由中央至省府有關台茶產銷單位,組織了台茶改進委員會,輔導全省茶園之剪枝、施肥、病蟲害防治及採摘示範等。

台茶現況

台灣茶葉已由以往的外銷為主,逐漸轉為內銷為重,產製外銷茶為主的大型製茶工廠已由早期的四百餘家,至今僅餘五十家,代之而起的是分散在全省各茶區的自產自製茶農,目前已超出六千家以上。台灣包種茶及烏龍茶的產製技術也在政府有關機構不斷應用新科技新技術輔導茶農改進產製技術提高茶葉品質,其外觀與香味與大陸烏龍茶截然不同;各茶區亦依其產製環境之特性而發展出各種特色茶:台北文山包種茶、石門鐵觀音、木柵鐵觀音、桃園龍泉茶、新竹白毫烏龍茶、苗栗明德茶、南投松柏長青茶、凍頂茶、竹山金萱、宜蘭素馨茶、台東福鹿茶、花蓮天鶴茶,以及新興高山茶等皆各有其特殊風味。

茶樹之種源

茶樹是山茶科、茶屬中最重要的經濟作物。茶樹之中有很多亞種,最重要的亞種為中國小葉種或稱為小葉種以及阿薩姆種或稱為大葉種,其他亞種則散布餘我國的華中、華南、雲貴及中南半島、印度等地。本省也有原生的威武山茶,分布在中央山脈一帶,目前在南投縣眉原山尚有極少集中之原始林。

☆本省茶樹品種之始源:本省茶葉生產最早使用的品種是武威山茶,但未被廣泛利用。 目前本省主要茶樹品種大部分係由大陸所引進的。